Thursday, 29 March 2012
張翠萍: 我看『反星洲日报,中国报和TV3』
公民记者的代表
“人人是记者”,在这个时代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从科技及信息民主化开始,公众开始在自己的部落格、脸书户口及youtube等开始散播信息,把周遭所发生的点点滴滴与他人分享。散播信息不再是专业记者的专利,而是由大众来参与制作、传播及决定流行文化。非专业记者的民众被称为 “公民媒体” 或 “公民记者”。
在脸书猖狂的今时今日,不少民众纷纷在脸书开专业让民众分享及发挥公民记者的角色。当中『反星洲日报,中国报和TV3』就是其中之一的代表。『反星洲日报,中国报和TV3』是由一群不想让政府操控信息的民众在脸书成立的专业。成立的目的是反对政府操控媒体,报道不实的新闻,成为政府的武器。他们以 “我们需要一个公正,公平,以及报道事实的媒体” 来成为组团宗旨。
这个公民记者脸书专业在2011年7月9日,“净选盟709大集会” 后开始成立。到目前为止共有10,342人成为该专业的关注者。『反星洲日报』以报导政治及民生问题为主,当中有不少关注者扮演着公民记者的角色,主动积极地发表新闻。
『反星洲日报,中国报和TV3』如何扮演公民记者的角色
『反星洲日报』扮演着发布信息的角色,把传统媒体没有报导的新闻给报导出来或是补充传统媒体不足的报导。把信息加以评论再发表于大众,这是『反星洲日报』的主要特色之一。
在脸书上有盛传说净选盟将在来临的4月8日举办第三次大集会,『反星洲日报』以公民媒体的身份劝告大众不要轻信网络谣言及未经证实的报道,更呼吁大众们若要知更多详情就要游览bersih官方网站以获取更多详情。『反星洲日报』把传统媒体没有报导的事件给报导出来,以免有些公众不求信息来源而盲目地相信。
『反星洲日报』除了澄清谣言以外,也把一些平时民众都较少留意的周遭趣事给报导出来,让民众对发生在身边的一切更为关注。在2012年2月27日,『反星洲日报』在专业中发出了一张1malaysia 道路安全传单的照片。传单里有马来文及华语对照,其马来文为 “pandu,tunggang dan jalan dengan selamat” ,而华文被翻译成“开车,骑马和道路的时候 请 安全”。『反星洲日报』以 “笑死人,找华人翻译有那么难吗?道路局闹笑话” 来发表该照片。该照片共有1445人转发,1158个人按赞,521个留言。当中,更有留言大骂 “大马政府没水准”、“连三年级的学生都会翻译”等抨击。传单虽然不是什么起眼的东西,但,宣传文案中的确犯了不该犯的错。『反星洲日报』把该传单的错误给报出来,让大众更了解政府部门的举动,除了传播讯息,也扮演着监督政府的角色。
『反星洲日报』也扮演了公民媒体号召民众的角色。
《中国报》在报导 “709集会” 的新闻时以 “说好的和平呢?” 来成为标题,将矛头指向参与者。『反星洲日报』将以火烧《中国报》的照片发到该脸书专业,引起网友热烈的讨论。当中,有许多网友表示将罢买《中国报》,更有人在留言中大骂 “中国报是政府的走狗”。『反星洲日报』的报导和举动,引来了许多民众 “杯葛” 及罢买《中国报》。
在 “绿色盛会2.0” 226莱纳斯反稀土事件中,『反星洲日报』以公民媒体的身份号召大众一同参与,他们更组团呼吁大众一同到关丹去参与该集会。『反星洲日报』以 “让我们大家为关丹的朋友声援吧,反对设立稀土厂,如今是一个稀土厂,不保证以后每个州都会有一个稀土厂,你们的支持,对国家很重要,真心希望大家能出席,引起国际社会的注意。” 来呼吁民众积极参与。『反星洲日报』所组的团成功获取大约80人的报名,以两辆巴士到关丹去响应集会。传统媒体在 “绿色盛会” 中没有扮演呼吁大众参与的角色,相反的公民媒体『反星洲日报』透过发布有关绿色集会的讯息及安排交通等举动让更多民众了解莱纳斯的危险性及有机会参与其盛,发表他们的心声。
『反星洲日报』多数以设计图片来带出信息,设计图片包括了有漫画、图片比较等,通过这些图片把新闻带出来。有些图片不是『反星洲日报』设计的,而是其他同属公民媒介的专业如『facebook news 新闻最前线』、『大马做莫酱?! Wat the hell M’sia』等共同分享照片,目的是为了把不受操纵的信息分享出去。脸书上的公民媒体以互相帮助的精神,把信息共同分享给大众,越多人分享接受信息者就越多。而传统媒体是,各大报都在抢独家新闻,越少报纸报导有关新闻,新闻就越独家。两者之间的分别是公民媒体的目的把信息传达给越多人知道越好,独不独家是其次;传统媒体在乎的是别人没有的信息我要有,关注在独家新闻,以利益为主要考量。
以上的照片是来自『反星洲日报』,有些不是他们制作的但其他公民媒体或公民记者在『反星洲日报』专业的墙上分享。图片都是经过设计的,目的是要把信息更清楚的带给大众。经过设计的图片虽然把信息有效的传达给大众,但却带着散播者笔者的主观看法。其中,图片更指出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在不同的时间所发表的话,当中带有自相矛盾的成分。除此以外,图片也带有较强的批判味,很明显的冲着魏家祥的痛脚而发表。
对于公民媒体的看法
『反星洲日报』是其中一个在脸书上还算活跃的公民媒体专业。『反星洲日报』在公民媒体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把许多传统媒体不敢或是忽略的报道给呈现于大众眼前。
虽然公民媒体可以很自由的发表他们的信息,但,无可否认的是公民媒体所发表的信息比一般传统媒体所发表的来得主观。公民媒体把信息加以评论后再传递于读者。经过评论的信息无形中带有煽动大众情绪的成分,有误导读者的现象。但是,公民媒体的报道的确有泥补到传统媒体的不足。传统媒体因害怕得罪强权而不敢报导的课题由公民媒体给报出来,让公众有知道真相的权利。我觉得把传统报纸不敢报导的事件给报导出来是公民媒体值得赞赏的地方,因为在监督政府这一方面公民媒体有着不少的贡献。可是,有些公民媒体传递出来的消息带有较强的批判性而起公众对某种事物的愤怒。公民媒体应该把所报导的根据及证据给列出,那些证据及论证有助于增强公民媒体的公信力。除此,『反星洲日报』管理员可以将公民记者所发表的信息经过筛选再发表出来。
比起其他同样是在脸书设立的公民媒体专业,『反星洲日报』属于比较注重于政治及国家发展的报导。有些时候有些网友会把一些寻人事件给发到『反星洲日报』的专业,让信息流传出去。除了有些社会或是民声新闻的发表,『反星洲日报』较少分享一些娱乐或是外国的新闻。我觉得『反星洲日报』除了关注国家发展、政治或是社会新闻,可以加入一些其它较有趣的新闻如娱乐新闻或是外国但对本地较有接近性的新闻等,让大众可以加收到领域更广的信息。
『反星洲日报』可以以奖励制度来鼓励更多公众加入公民媒体的行列。除了分享国家大事及民生问题外,也可以分享人情趣味的新闻,如:大马樱花、校园趣事、生活休闲等课题。让大众有机会接收及分享其他方面“软信息”。
结论
『反星洲日报』虽然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但可以引起不少网民的关注的确是件不简单的事。公民媒体的盛行,促进了我国的言论自由,人民可以通过公民媒体对某事件有更深的了解。『反星洲日报』扮演着传递讯息、号召民众、监督政府运作等重要角色。传统媒体及公民媒体无形中在竞争,这种现象对于传统媒体将内容商业化的趋势扮演着监督的角色。公民媒体的报导形成舆论的起点,让大众有了互相讨论及发表意见的平台。
蘇麗娜: 我看 “Facebook News新闻最前线”
前言
随着科技的民主化,全球人都得以透过各种先进的科技器材来参与整个信息传播过程,过程包括了:创造信息、获取信息直至传播信息。正因科技的蓬勃发展,进而促进了信息民主化,让每个人都有了发言的权利,舆论的范围也就越来越广泛。在人们长期不断地看到传统媒体如何与商业、政治挂钩而感到不满时,他们终于意识到科技所带来的方便和发言的权利,于是开始把两者结合,而衍生了所谓的公民媒体。公民媒体的出现以后,传统媒体们终于有了竞争者,就犹如一场独角戏有了第二主角,但公民媒体在这场戏又真正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新闻最前线 新闻先锋队
“Facebook News新闻最前线” 于2010年8月25日在社交网络-面子书成立。这网页的一开始是转载着Youtube的视频来分享资讯,而它第一个分享的新闻是有关那段时期发生的 “菲律宾警队营救人质失策” 事件,并没有自家媒体亲自采访的报道。也许是因为该新闻对大马网民来说接近性不高,也也许是因为转载来的新闻没有自己的独特性,所以反应非常冷淡,并无获得多少点击率。直至隔年的3月,日本所爆发的海啸大地震,“新闻最前线” 才开始活跃起来。虽然还是转载着非自家报导的新闻,但值得关注的是 “新闻最前线” 对整个海啸大地震的新闻都加以追踪,把整个始末都透过各家的新闻来分享最新的新闻进展。可见日本的这一场海啸大地震可谓“新闻最前线”的转捩点。经过了转捩点,此网页也陆陆续续了成了真正的公民媒体,逐渐有了一些自家的新闻报道,正因如此,粉丝人数也慢慢攀升。为了达到更高的粉丝人数,“新闻最前线”意识到新闻的时效性是一大关键,而变得更加活跃,并尽可能在第一时间上载每则最新的新闻资讯,也造就了今天一共有了72449的粉丝人数。(数据摘自2012年3月28日,凌晨3时许前)
原图原文 自我分析
此网页一向来的主要内容来自于分享所有来自新闻网、面子书的网民所讨论的热门话题及粉丝的分享,目的是希望更多人看到最新的报导,注意时事。另外,“新闻最前线” 保持着不修改他人图片、原文做出转载及分享,也没有加以任何误导性质,以希望透过此方式让网民做出自我分析。2012年2月27日,“新闻最前线” 与常青台网络电视的新媒体平台-CQTV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为网民提供更多的新闻。从该网页的精准营销统计中也能看到,“新闻最前线” 主要受到年龄于25岁到34岁的网民及居住于吉隆坡网民的欢迎。
热腾腾献上每一笔资讯
“新闻最前线” 顾名思义就是抢在第一位报导最新新闻。大家都知道,当新闻发生时,不管传统媒体记者是否是第一位赶到现场报导新闻,但碍于不管是平面媒体还是电视媒体,都有自己的印刷技术问题,而无法在下一秒就把新闻传播出去。针对这些时间上的问题,网络媒体发挥的效用可就非常的大,因为网络是无限制时间的。例如,今年3月12日凌晨12点30分举行的 “全英羽毛球比赛” 所发生的大马羽球好手-李忠伟弃权一事,“新闻最前线” 马上在下一个小时就送上了新闻,并震撼了网民。再来,就是3月23日,韩国当红偶像团体-少女时代来马一事,因为公民记者当天的参与,也使得了该网页在隔天就能上载到多达28张的照片和数多视频,如此多的独家照片和视频可是传统媒体无法在第一时间传播给受众的。
新闻报道范围无限大
公民记者的意思是由一般的普罗大众作为记者,而大家都知道所谓的普罗大众,相较于传统媒体有限的记者人数,公民媒体的“覆盖率”可是远远超过了专业记者。针对此原因,不同地方的公民记者都能报导出来自不同地方所发生的事,不管是趣味的、严肃的,只要有公民记者去报道,就能在网络媒体散开来,成为话题。好比说本月22日在八打灵再也发生所发生的一宗少女遭抢劫案,此案件并未在报章上报道,因为专业记者是无法24小时驻守在每个角落等待事情发生,马上报导。而透过公民记者广泛的范围人数,便有助于揭发鲜为人知的事情,好让居住于当地的居民更加小心。
分享原创 引人深思
“新闻最前线” 与众多公民媒体最大的不同点最在于,它并不是为了反对而反对,它所选择分享的内容并不是一面倒向反对声浪的,因为它真正所希望的是借着分享不同方面的信息,引发大众对事件各自有所看法。而不像一般的网络媒体,只是一味地追求跟自己相同的声音,所有的链接都是指向与自己相同的立场来强化相同立场。此外,“新闻最前线” 也从不修改任何分享的信息,以最 “原汁原味” 的资讯送给网民;分享中也不加上自己的主观看法或试图引导网民如何看待,为的就是要让网民自己做出判断及分析。就好比在莱纳斯事件后,本地网络创作红人-黄明志因制作了一首内含许多粗言的歌曲“美好的一天”而遭其中网民-李练写出《到底黄明志还需要fuck 多少次?》一文来批评黄明志。在面对众多力挺黄明志的网民,“新闻最前线” 仍然不畏惧黄明志的广大粉丝,分享了有关文章。事后当然免不了遭受网民的批评,但最后版主做出了回复:“我们刊登出来的是因为您可能错过的报导,一切衡量全靠读者的理智,并不代表本站立场,我们也希望让大众获知更多新闻,提升自己”。由此可见,“新闻最前线”的保持中立性是其他媒体难得看到的,而他们这么做的原因也只是想让这社会上存在着不同的想法,因为唯有异议的存在才能让彼此有更多思考的空间,以致社会的进步。
个人如何看待 “新闻最前线”
个人非常讨厌现时许多网络暴民的粗言粗语、“出口成脏”。我认为,网民的这种恶习是有关系到网络媒体的,因为不难发现在这个言论无限制的空间里,许多不成熟的网络媒体并无意识到自己在社会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在分享信息的时候甚至加上了不雅字眼,进而成为网民的学习对象。而网络媒体的一面倒立场,也是我所不满的。因为在这个信息民主化的环境里,我们需提倡的是让不同的声音存在,而不是完全的否认与自己立场不相同的一方,偏袒与自己相近的观念。如果要一味的偏袒,那和现在的传统媒体偏向于执政党的行为有何不同?
正因为个人的这些想法,所以我选择了这个不偏不私的 “新闻最前线” 来作为我所要分析的对象。“新闻最前线” 坚持着不以反对而反对的理念作为宗旨,客观地报道着各方面的新闻是我所欣赏的。但我认为,唯独的漏洞是它并没有多少属于自己亲自采访的新闻,而让我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分享者和散播者,并未作足公民记者的任务-采访新闻。希望它除了继续多加各种不同立场的新闻内容以外,还会真正的运用到公民记者的功能,报到每个角落,大家所不知道的事。
结章
在科技与信息民主化所带来的便利之下,所塑造出的公民媒体确实带给社会许多有意义的功能如。无可否认,是科技的改变让这些功能得以发挥,但要是没有公民的热忱所在,是绝对无法构成这所谓的公民媒体。未来,并未能知晓还有什么样的媒体出现,但希望的是在下一个媒体出现以前,人们已懂得如何善用这些媒体,知道作为一个媒体的重要性,而不是偏袒、谩骂和反对等的负面操纵方式来带领受众的思维观念倒退一步。要知道每个国家都在朝着进步而跨越,而不是更退一步。但愿民众理清了这个想法以后,在媒体的配合下,国家能够更上一层楼。
彭志榮: 我看 “大马做莫醬?!Wat the hell M’sia?!”
在这科技新时代里,公民媒体可说是越来越兴盛,特别是在韩国、台湾等网络建设或公民意识较为发达的地区。何谓“公民媒体”呢?公民媒体指的是由非专业记者产制内容的各种资讯流通平台,其范围相当广泛,从个人部落格到影音分享平台、维基百科、面子书等都可纳入。至于我国方面,因为受到维权体制的影响,公民新闻媒体的发展受到了压抑,因此与韩国、台湾等地区比较起来,就相形见绌了。虽然如此,但我国公民媒体在这维权体制下,仍然努力不懈的发挥着其功效。近年来,我国公民媒体创立的网页可说是不计其数,如:“反星洲日报,中国报和TV3”、“大马做莫醬?!Wat the hell M’sia?!”、“Facebook News新闻最前线”等。 本文主要目的是探讨公民媒体网页——“大马做莫醬?!Wat the hell M’sia?!”如何扮演公民媒体的角色。
“大马做莫醬?!Wat the hell M’sia?!”是在2011年7月9日成立的一个公民媒体网页。 此网页是设立在全球当红的社交网站——面子书,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成功地吸引了高达九千多名的民众点阅。 此外,“大马做莫醬?!”创办的主要目的是把最新、最辣、最有梗及最独家的大马消息传达给大马民众,该网页不仅仅提供最新大马消息,也提供了世界新闻和大马与全球有趣或夸张的影片和照片,这也成为了该网页最大的特色。“大马做莫醬?!” 的网址是https://www.facebook.com/wth.msia。
公民媒体的角色
媒体是常被视为行政、立法、司法之外的 “第四权”,而公民媒体则扮演了 “第五权” 的角色。何谓 “第五权”?第五权的概念是由西班牙记者哈莫內(Ignacio Ramonet)所提出,有別于三权分立下的行政、立法、司法以及身为第四权的无冕王大众媒体,第五权透过网路人人都能发声且不被掌控的特性,形成一股新的监督力量(郑涵文,2011)。简单而言,第五权就是网络公民媒体,负责监督三权及第四权。“大马做莫醬?!”就充分地发挥了第五权的功用,且此监督力量是不容忽视的。例如近期来闹得沸沸扬扬的稀土厂事件,“大马做莫醬?!”大量的报导了这起事件的消息。此外,也引用了中国包头市稀土污染事件及上载一些相关影片,让民众更了解稀土污染的危险性,激起了社会大众对于这起事件的关注及对于国家批准莱纳斯(Lynas)在我国设厂的种种不满情绪。
除此之外,公民媒体与大众媒体都是资讯的传递者,其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最新的讯息传达给民众。但两者之间却有着明显的差异,那就是大众媒体所发表的新闻都必须经过主任或是主编的审查才能报导,然而公民媒体则是由民众自己来決定如何扮演媒体的角色及決定发表什么类型的新闻,不会受到任何的限制。“大马做莫醬?!”就充分地发挥了公民媒体的角色,让民众自由的发表新闻。因此,在该网页中就能看见一些大众媒体不敢报导的事件,比如一些关于政府涉嫌贪污的事情,如:疑首相纳吉夫妇滥用公款支付其女儿的豪华订婚宴会。“大马做莫醬?!”在这则报导中写道4天了,人民公正党策略主任拉菲兹怀疑首相纳吉夫妇滥用公款,涉嫌以首相办公室多达马币40万9767元公款支付其女儿的豪华订婚宴会的指控,首相署到今天还没有正式的具体回应...。此外,公民媒体所报导的新闻也比一般大众媒体来得多,这是因为大众媒体往往会忽略掉身边发生的一些琐碎小事,但对于公民媒体而言,无论是大事还是小事都是不能错过的新闻,因此在“大马做莫醬?!”的网页中就可以看出不管什么类型的新闻都会报导给民众知道,比如:莱纳斯事件、709大集会、电影介绍等。
此外,“大马做莫醬?!”在网页中开放了一个言论的平台给予民众发表评论。这是公民媒体与大众媒体的差异之处,也是公民媒体的一大特色。由于大众媒体没有开放平台给予民众评论,因此公民媒体与大众媒体相较起来较受民众的欢迎及喜爱。另外,公民媒体开放民众发表言论平台,民众除了可以自由的决定自己想要发表的新闻外,也多了一项好处,那就是可以到其他人所发表的新闻报导中提出自己的意见与看法。比如“大马做莫醬?!”在网页中发表了许多关于莱纳斯在关丹建设稀土厂的报导及影片,引起了民众的关注,纷纷到该新闻报导中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如:有的民众说把厂建设在首相纳吉的家、国政是祸害、把Lynas赶走,救大马、救地球等评论。
意见、建议
“大马做莫醬?!” 虽说报导了许多大众媒体都有报导的新闻甚至比大众媒体报导的新闻来得多,但给予民众的感觉却是不够专业的。除了因为参与制作及发表新闻的人士都是非专业的媒体工作者外,另一个原因就是所报导的新闻都没有经过筛选,不管什么类型都可以发表。比如有一则报导是要表达政府涉嫌贪污的事件,网民或公民记者就采用了首相纳吉的人头照与其它的图片接合,在图片中首相比出了不雅观的动作,然后写着“ Rasuah Didahulukan Rakyat Diketepikan ”,虽然呈现的方式很有创意,但往往会给民众觉得像是在恶搞而不是在传递讯息。所以对于一般民众而言,就会把公民媒体网页当作是茶余饭后的笑话一样看待或则选择不看。因此,页主或楼主应该要针对民众所发表的新闻进行筛选,把一些纯粹恶搞的报导删除掉,才不致于影响到民众对于“大马做莫醬?!”的网页失去信心或是使其公信力下滑。
除此之外,未审先判在公民媒体网页里是一种最常见的现象。比如早前发生的KFC员工打人事件,在这此事件还没有被调查清楚之前,公民媒体就自行当起了法官,把一切的责任与错误都指向该名打人的员工,虽然最后查明是员工的错,但是这种未审先判的方式对于任何一方而言都是不公平的。除了这起事件外,早前发生的教练非礼女童军事件也发生了同样未审先判的情形。当“大马做莫醬?!”把这则报导上载到面子书时,引起了民众对于教练的不满情绪,在该新闻报导中留下难听的评语,如人面兽心的家伙、叫他去死吧之类的评论。由此可见,在真相还没调查出来前,未审先判对于任何一方都是不公平的。因此,页主或楼主应该要尽量避免发表一些未审先判的报导,做到公平审判、停止污蔑的情况。
结论
总结的来说,公民媒体网页——“大马做莫醬?!Wat the hell M’sia?!”扮演了其应扮演的角色。此外,身为第五权的它,除了监督三权及第四权外,也应时时刻刻地把社会责任放在心上,不单只是提供据事实且查证过的新闻报导,更应该试着以公众利益为出发点,而非看到什么事情就报导什么,否则只会踏上第四权当今弊病的后尘,在另一处极端产生另外一种形式的氾滥。另外,公民媒体也应该与大众媒体或主流媒体互相合作,以产生出更有素质的新闻。
参考书目与引述:
郑涵文(2011)。編輯室報告:不只是業餘: 對公民記者第五權的想像。
2012年3月24日取自http://www.lihpao.com/?action-viewnews-itemid-111703
李慧穎: 我看『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
2011年7月9日,是马来西亚人民无法忘记的日子。当天,人民为了争取干净与公平的选举制度,一同出席在吉隆坡举办的净选盟2.0大集会。近万人出席的大集会获得本地及国外媒体大事报导,由此可见其重大性。
《中国报》晚报头版以 “说好的和平呢,示威乱隆市1667人被捕” 作为标题,引发了大量网友们反扑,直言《中国报》欺骗人民偏帮执政党,同时以示威乱隆市隐喻人民和平表达是错误的(辣手网,2011)。隔天,面子书上纷纷发起 “杯葛《中国报》”、“拒看《中国报》” 等等的专页,而『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面子书网页也在这时候创立了。
『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面子书网页的创立是为了反对政府操控媒体,报导不实的新闻,也要求公正、公平及报导事实的媒体。『反“星洲日报”』是个全国性的公民媒体网页,目前已有约10万人“赞”。此网页每日转载本地新闻网页和其他公民网页的新闻、图片和影片。此外,网页负责人也自制图片,配合文字批评政治人物与时事,同时也要求民众给予评论和意见。
特色
『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网页所传达的信息与传统媒体大大相反。传统媒体因受到管制而不敢发表太多批判性的报导,相反地,『反“星洲日报”』敢于批评及表达对政府及政治人物的不满。除了文字,网页也使用自制图片,意图讽刺和批评执政党和政治人物的作为。
公民提供信息
『反“星洲日报”』网页开放其“涂鸦墙”,让民众提供及分享讯息。打个比方,有民众发表有关蕉赖收费站废除后的塞车问题更为严重,从原本的15分钟路程增加到1小时30分钟,希望驾车人士除非有必要,别为了节省过路费导致塞车情况变得更糟。此外,也有民众提供发生在甲洞区诈骗集团的资料,提醒民众提防以免受骗。
过去,民众只能透过主流媒体获得讯息。自从公民媒体的出现,民众有机会扮演公民记者的角色,提供新闻与资讯。
促进媒体民主化
公民媒体网页提供了言论自由的空间,民众可参与讨论和发表个人意见。『反“星洲日报”』网页中的“今日讨论话题”是由网页负责人针对某件时事发表其个人意见,接着开放让其他网民参与讨论,并为网民的评论作出回应。
举例来说,黄明志于2012年2月28日在YouTube上载了一个反对莱纳斯在马来西亚设稀土厂的短片。该短片对始作俑者国阵政府只字不提,却以粗俗的“马来西亚粗口文化”把平白无辜的澳大利亚人民和袋鼠狠狠地骂和侮辱了一顿(江立芙,2012)。此短片引起全国人民与媒体的关注与讨论,『反“星洲日报”』负责人提到,许多年轻人观看此影片后都把焦点放在黄明志的粗口文化,而不是拍摄影片真正的目的:反对稀土厂的建设。此外,如今身为公众人物的他,应更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检讨使用粗口来发泄情绪是否正确。负责人也期待黄明志下次会有更体面和教育性的作品,以避免年轻人的思想被毒害。这段话发表后,负责人征求网民的意见,同时也与网民进行交流。
其中留言的网民Luis Chong表示不在意他使用粗口,最重要的是黄明志已尽他的努力让跟多民众知道莱纳斯事件。网页负责人回应说,黄明志是个有创意的人,不需要用粗口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另外,也有对负责人的发表表示赞同,认为公众人物应多注意言行,也没必要拉低自己的水准,以粗口来应对。
『反“星洲日报”』网页与民众的互动现象改变了以往媒体一对多的单向传播方式,转换成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互动的双向传播,是一种民主化的媒体形式。民众也不再仅仅满足于接受讯息,而是多了更多的意见交流。
批评与揭发负面新闻
由于传统媒体被现有的《1984年印刷机与出版法令》管制出版准证,所以都不敢刊登批评政策或执政党的负面新闻,新闻的真相也因此被隐瞒。『反“星洲日报”』网页则敢于批评及揭发一般传统媒体不敢揭发的负面新闻。举例来说,曾是新闻记者的网页负责人分享其亲身经历,在网页中揭发马华假仁假义,宣传第一,人民最后。
“308大选前几个月,当我还是记者的时候,马华主办新春团拜,我被吩咐要去采访,当时是我中学毕业几个月而已的新记者。我来到马华的新春团拜场地,因为迟到,所以都没有位子坐,我跑去问马华党员我要坐哪里,他用敷衍的态度地叫我自己找位子,我只好无奈要去找位子,突然一个马华党员看到我身上的记者证,于是问我是否采访记者,当他知道我是某报记者,360度大逆转,马上恭恭敬敬地邀请我去坐第一排(贵宾席)。”
“早上收到一名青年被警察殴打入院,该区的马华议员马上赶去,我也赶去,后来听了该青年的陈述,该议员马上去警局了解状况,于是我也跟前采访。后来警方也召开记者会,说该青年其实是拒捕以及藏毒才会与警方发生冲突。该议员听到了。马上打给报社,要求更改早上探访该青年的新闻内容,想撇清关系”
以上是网页负责人与2012年2月28日所发表的面子书“状态”,目的是要揭发马华党员处理事情的态度,让民众从以上事件看见真相。
另外,『反“星洲日报”』网页在批评方面,除了政治人物的优缺点,也讨论政治人物想实施的政策内容。打个比方,土著权威组织在华人新年期间举办新春团拜,却在现场大派华人忌讳的白包,让人怀疑是否别有用意。此事引起了华社和华人的不满,纷纷要求土权组织主席拿督依布拉新道歉。面子书上的公民网页也转载及分享有关事件的新闻、自制图片和影片,引起网民热烈讨论。『反“星洲日报”』自制了一张图片以讽刺土权组织的行为。此图片以华人办丧礼时的灵堂作为背景,死者的照片换上土权组织主席,再加上“祝依布拉新开斋节快乐”的字眼,颇有讽刺意味。照片的叙述还写到:“土权派白包给华社,我们派花圈给土权,礼尚往来。”及“到时候开斋节,大家记得送花圈去土权的办公室,或者土权主席的家,以示庆祝,”
除了批评执政党,『反“星洲日报”』网页也批评了首相纳吉将实施的政治内容。纳吉于2012年2月4日在关丹斗母宫分派恩物及红包予乐龄人士的活动上指出,政府未来拟定政策,将胥视人民需求而定,不再根据种族(星洲日报,2012)。『反“星洲日报”』对此政策使用了自制图片,表示不信任纳吉会实行该政策。
传统媒体因受到种种限制而不敢报到有关执政者的负面新闻。公民媒体网页由于没有收到法律的限制,所以比较敢于批评及揭发一般传统媒体,满足民众的知情权。
建议与意见
管制网民言论的用词
当『反“星洲日报”』网页发表了较敏感性的话题,例如以上提到的,土权组织派发白包事件和马华的假仁假义时,一部分的网民给予评论时粗口成“脏”,或使用其他种族的敏感字眼。『反“星洲日报”』网页的负责人或管理人应管制网民留言时所使用的字眼,若出现粗口及敏感的字眼,应该将该留言删除。
虽然公民媒体网页促进媒体的民主化,提供了言论自由的空间,但是以粗口或敏感字眼辱骂、做人身攻击也同于不尊重他人。所以,我建议『反“星洲日报”』网页应设定条规,将有出现粗口、色情及种族敏感字眼的评论删除,塑造更健康的言论空间。
信息的真实性
公民记者是由一般大众而非专业媒体组织所产制的媒体,与专业记者相比,公民记者因缺乏专业训练,所以对新闻的准则和基本价值观方面的认知不多。公民记者往往将个人的主观看法介入新闻事件,令新闻的客观性大打折扣。
『反“星洲日报”』网页所转载的新闻、影片和自制的图片多数来自其他公民媒体,例如“我们全力支持民行 We Fully Support PKR(DAP)”、“忠政快讯”等等。这些网页所发表的贴文多数属于比较主观及个人,当中也有很多不实的消息散播,民众得小心衡量及判断其真实性,选择性地接收信息。
结论
『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面子书网页作为公民媒体,充分扮演了其角色,包括公民提供信息、促进媒体民主化及批评与揭发负面新闻。在马来西亚,公民媒体的崛起大大提高了民众的言论自由。传统媒体因受到种种限制,如《1984年印刷机与出版法令》的控制下而无法满足公民的知情权。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媒体是否会渐渐失去公信力呢?
参考文献:
比利(2011)。中国报缺乏新闻道德,总编辑该辞职道歉。2012年3月25日, 取自http://www.laksou.com/?m=comment_more&id=463
江立芙(2012)。反莱纳斯,反黄明志的粗口音乐。2012年3月25日,取自
http://www.orientaldaily.com.my/~oriental/index.php?option=com_k2&view=item&id=755:&Itemid=202
纳吉:不再根据种族,以民为本拟政策。2012年3月25日,取自
http://www.sinchew.com.my/node/235731
許浚康: 我看《大马做莫酱?!Wat the hell M’sia?!》
甲:“诶,你昨天share那个,做莫酱的哈?”
乙:“哎哟,你不知道咩?就是酱子咯… …很多事就是酱,不然就那样… …以前就酱鸟咯!”
丙:“是咯是咯,酱你都不知道咩?”
甲:“是咩?做莫的?”
乙:“没有做莫啦,Facebook讲的嘛,你自己去看啦!”
丙:“叫你多点看Facebook了咯!”
以上的对话相信大家耳熟能详,都可在我们生活周遭听见。除了科技的发达促使全世界的人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信息课题之外,还有主流媒体因独裁主义而间接影响有共同想法的人归纳一群,这都促进了大众的参与式文化。这种文化创作简易、方便散播以及编辑民主,都是推动公民媒体在网络上积极成立的因素。
《星洲日报》副总编辑郑丁贤在《回到咖啡店》说,在传统的大众媒体还不盛行的旧时代里,人们只能走入唯一可以促进信息交流的咖啡店,主要是在有些人讲,有些人听,大家高谈阔论的情况下获得消息。如今,网络媒体蓬勃发展,任何时事动态都可在网上获得。于是,人们又回到了旧时代的“咖啡店传播”,在咖啡店里寻找知音。
现在多数咖啡店都坐落在面子书上,大家有新闻聊、有图片看、有得回应,还可以分享,提供了十足的参与感和满足感。网民爱说什么都可以,无需所谓的道德与责任;内容也很多元、丰富、多姿多彩,没有限制。
面子书上网民的咖啡店
《大马做莫酱?!Wat the hell M’sia?!》是一个面子书专页的公民媒体,专门提供网民有关马来西亚与国际的新闻和热门话题,以及舆论平台。在2011年7月9日正式成立后,目前已获得9209位面子书用户的 “赞”,游览人数更加数之不清。但是,这个专页与709净选盟大集会的负面新闻有关,毕竟发生在同一天。因此,我可以大胆推断这是一间让网民大谈我国弊多于利的咖啡店。
《大马做莫酱?! 》在面子书上有活跃的参与感,除了更新国内与国外话题新闻之外,还附有人情趣味性和生动的文字与图片。网民也在这个专页上不断地发表或分享个人意见与看法,就连其它的公民媒体也会借此空间来打广告。
《大马做莫酱?!》的负责人(称为楼主或站长)通常在上载图片或新闻导言后,都会征求网民的意见或看法,增加网民在该专页的互动率与参与感。另外,楼主也会分享其它公民媒体的图片或者到其它的公民媒体专页上留言。
主观的咖啡店
《大马做莫酱?!》原先是报导有关709净选盟大集会的消息,转载了许多现场立即上载的图片和短片,提供给不在现场的网友。可是,面子书上的709净选盟大集会的后遗症不堪设想。所以,楼主分享了几个来自国外媒体对于709集会的报导,并与本地媒体的报导做出很讽刺的比较。之后,楼主筛选某些敏感话题新闻,针对该新闻发泄自己不满。 例如,水泡与催泪弹事件的争执和暴力事件的是非,这都是网民关注的事情。
除了709净选盟大集会之外,还有多不胜数的新闻都不客观。例如莱纳斯的消息全面倾向政府的腐败,首相纳吉吃椰浆饭 “打赏” RM1000,首相纳吉利用纳税钱嫁女儿等等。
比起网络媒体新闻网的新闻,这些新闻并不客观。公民媒体与传统媒体不同的点就在与追求新闻的客观,而公民媒体只需要找一则与自己立场明确的新闻,转载或分享到专页,就能引起一票网友的回应。 这的确与传统媒体努力保持中立的报导方式截然不同。
主观的新闻造成网民的思维偏激,开始不分黑白的乱留言,抹黑别人。虽然网络言论的确是自由、无拘无束的,但是时下年轻人却善于跟风、人云亦云,加上楼主开设该专页时并不知道该专页是会与年轻人的思维相辅相成。所以,这些都会对网民的负面思维造成一定的影响力。
在这个点上,公民媒体可以将主流媒体和其它新闻网的评论,一并分享到专页上。一些没有新闻专业的电台新闻主播,依然会保持客观的筛选新闻。所以公民媒体应该让每则新闻都有别的角度去看待,或者有比较中肯的思考方式,再来判断谁是谁非。
捏造事实的咖啡店
继709净选盟大集会后,专页反应热烈。《大马做莫酱?!》更加积极扮演公民媒体的角色,陆续将新闻的导言转载到专页,分享给网民。之后,专页便开始出现讽刺的自制图片与文字。例如,马华的美女军团图片、纳吉喝酒的图片、有幽灵的路牌、台湾101反莱纳斯等等。专页负责人将两个不同的图片连接、修图,当作新闻,然后加入敏感的字眼来讽刺和辱骂对方。可是,目前也没有找到相关的新闻,因此这两则图片新闻的真实性十分可疑。
网民对于公民媒体的新闻来源模糊,却齐留言挺楼主的分享,贬低政府或高官的形象。网民间接受到影响,对这片土地越来越憎恨,没有爱国情操。
传统媒体因有职业操守,都不会刻意构造完全没有真实性的新闻。公民媒体为了更加出名,利用自制的比较图片捏造新闻,提升自己专页的知名度。所以,楼主毫无禁忌地将假新闻或失实的报导传播给网民,企图误导网民的思考方向,产生负面的思维。
公民媒体传播不真实的信息使网民轻易掉入陷阱。因此,主流媒体必须提醒网民更加会判断,不可完全信任于公民媒体,毕竟幕后操纵者并没有专业的新闻报导方式。
暴力的咖啡店
公民媒体的行为比传统媒体来得低俗、暴力。除了自制假新闻外,楼主甚至会找一些不符合自己立场的留言来辱骂对方。专页中有大量有关莱纳斯的新闻、照片和短片,其中一张转载自《星洲日报》的图片,而当中有一位女性发言反莱纳斯是 “吃饱没事干” 的行为,结果楼主竟然修图以及放大该女性的留言,与一大票网民一起辱骂该女性。
当楼主将某些立场对弈新闻上载到专页后,还有利用讽刺的字眼把该新闻显得更加煽情。例如,卫生部公布709同善医院事件的最终调查结果,楼主不满意,并在新闻导言后擅自加入 “去死”,让网民齐来辱骂政府。
这种缺乏道德的行为是非常值得探讨。若有网民的意见是与楼主的宗旨唱反调,楼主就会修图方法该网民的照片,上载到专页引起其它网民的共鸣,再对该网民做出语言上的攻击。楼主甚至以新闻制造话题,让网民以粗俗和不雅观的文字或标志铺满留言空间。这些行为都缺乏人文素养,导致网民有暴力倾向,最终甚至制造治安问题。
立场偏激的公民媒体,只会一而再,再而三的误导网民的思考方向。结果将会促使更多网民在偏面之词下麻木地跟风,失去道德价值观,也失去判断能力。主流媒体应该强调网民都有言论自由,所以更加要为讲出的话或是做出的举动负责任,也应该考虑别人的立场,而不是躲在荧幕后面破口大骂。
未审先判的咖啡店
公民媒体的新闻及时性极高,事情发生后就能马上连接到专页上。因此,许多新闻都还未有结果时,网民已经根据楼主上载的新闻,而无罪释放某些人,或判了某些人死刑。例如,童子军教练非礼一案,楼主立即从《中国报》新闻网转载新闻,还自制图片污辱,并煽动网民来漫骂以及批评当事人。结果,案件仍然等待法庭审判。另外,八打灵17区的云吞面档主虐狗一案,楼主先在图片中加入 “混蛋” 两个字,再分享在专页上。结果,这案件却没有下落。可是,网民已经将当事人定罪。
当主流媒体的新闻仍在谜团时,公民媒体却已经有了审判结果。这点对于当事人是非常不公平。若经审查后被判无罪时,当事人依然要面对大众的指指点点,有异的眼光。单凭法官也不能直接定罪,还得配合陪审团的投票,更何况是大众。
公民媒体应该考虑当事人的感受,毕竟世上没有百分百的对与错,更不应该在还有误会时将当事人下罪名。公民媒体也应该保持中立的观点,不要引导网民跟随自己的观点。
大马公民媒体还未成熟
总的来说,目前的公民媒体的确没有像国外的成熟、有水准,就连网民的判断力都不客观,楼主的立场也十分偏激。公民媒体若要实行监督政府和主流媒体,人文素养、道德观念和新闻客观必须彻底改善,否则这只是一间典型的咖啡馆,最终仍然会散场,毫无获利。
陳艾薇: 我看『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
反对政府操控媒体
公民媒体网页『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在2011年7月9日上传了第一张照片。就此推断的话,该网页应该是于当天创建。关于该网页创立的原因,其中一种说法是当时正值709净选盟热潮,由于《中国报》在Bersih 2.0 集会的报导中写了 “说好的和平呢?” 作为标题,引起大众的不满。因为这个标题,人民都认为《中国报》隐喻人民的和平集会是错误的,偏帮执政党,欺骗人民。『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网页表示人民需要的是一个公正、公平以及报导事实的媒体,并认为《星洲日报》和《中国报》已经变成政府的喉舌,偏帮政府。
另外,『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网页成立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反对政府操控媒体。除此之外,他们也希望能够为新闻事件提供全方位报导、揭开新闻内幕及报导一些主流媒体没报导的新闻。
恶搞照片反讽政治人物
『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最大的特色就是网页上所上传的照片。该网页中的许多照片都是经过电脑修图加工,编辑上许多带有讽刺性的字眼,批评各执政党、将原本的照片移花接木,恶搞政治人物等,充满创意,令人看了忍俊不禁。例如,讽刺肯德基速食店的照片和将稀土带来的副作用的照片与首相放在一起,当作首相的回应。
另外,『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网页的支持者不仅仅是一味得批评马来西亚的政府,他们也常常呼吁大众必须关怀社会、关爱地球。例如,有的公民记者报导了关于身边的人遭到抢劫的新闻,间接呼吁人民关注本题治安。此外,也有网民上传有关全球暖化的讯息,呼吁民众在3月31日晚上关灯一小时,为保护地球尽一份微薄的力量。
公民媒体 Vs. 民主社会
过去这几年来,许多媒体已经渐渐忘了自己身为媒体所要扮演的角色。因为和政治与商业集团之间有挂钩,传统媒体在报道新闻时,往往顾左右而言他。比如说,马来西亚共有6大报,分别是《星洲日报》、《中国报》、《东方日报》、《南洋商报》、《光明日报》和《光华日报》。其中《星洲日报》、《中国报》、《南洋商报》和《光明日报》为世华媒体旗下的报纸。因为报业的集团化,4大报垄断华文报市场造成一言堂现象,它们都成为了执政党或商业集团的喉舌,所谓不利于“幕后老板”的新闻统统被掩盖,导致人民所看到的说辞只有一个面向。
而公民媒体的出现为的就是提供一个平台让公民记者得以报导不同视角的新闻,或是揭发一般传统媒体不敢报导的内幕。例如,在『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的网页中有一则关于某个网民在我国首相拿督斯里那吉的面子书网页中的留言被删除的新闻,暗讽首相都只挑选容易回答的问题回答。另外,当苏邦某个地点发生火灾时,身历其境的公民记者在场目睹了事情发生的经过,在传统媒体赶到事发现场时率先将新闻上传至『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网页。
当传统媒体与政治和商业扯上关系后,成为政商的代言人,即阻断了其他声音的出现,也让各方失去了讨论交流的机会。报纸本应该秉持着公正客观的精神来报导新闻,但是一旦与政治或商业扯上关系,报纸在报导新闻时难免受到压力。举例来说,如果报纸背后还背负着执政党的压力,那么有关该执政党的负面新闻就会被过滤,拒于门外。原本应该帮助人民建立民主社会的报纸竟做出如此不民主的事,何等讽刺。
然而,公民媒体则强调互动、参与和开放性。公民媒体网页提供了平台让民众除了当公民记者之外还可以对新闻发表个人意见,相互交流,听听各方意见。例如,『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让所有该网页的支持者能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新闻的可靠程度及相互交流心得。而,一般传统媒体则没有给读者互相交流的机会。
此外,公民媒体网页与传统媒体网页的另一个不同点是公民媒体网页让读者除了阅读新闻以外也能够尝试当一名记者,以公民记者的身份报导身边所发生的事。例如,在『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网页中,有一位公民记者报导了身边亲友遭到打劫的新闻及一则火灾新闻。这些都是一般传统媒体所没有报道的新闻。
避免人身攻击
『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公民媒体网页中的报导多数取自其他网页,像是『Facebook最前线』和『忠政快讯』,或者是其他网页前来分享,反而由公民记者报道的新闻则占少数。建议它能够多多鼓励网民积极地扮演公民记者的角色,参与新闻报导、分享他们身边所发生的事。就像『Facebook最前线』,该网页的支持者热衷于扮演一个公民记者的角色,常常将他们身边所发生的事写成新闻,上传到网页上,与大家分享。
另外,在『反《星洲日报》,《中国报》 和TV3』的网页中最具特色的大概就是经过网民加工的照片了。但是,该网页中的照片大多都是以人身攻击为核心。例如,某张教育部副部长魏家祥的照片。那是一张报纸的照片,报纸中的标题是这样的“魏家祥:我不是诸葛亮”,可是网民却用电脑修图,把“我是卖华走狗”加在标题下。此外,他们还将一张土著权威组织主席依布拉欣阿里的照片改成遗照。虽然,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政治立场,加上现在人人都有权利发表言论、提出个人看法,但是这些属于人身攻击的举动实在是太不尊敬人了。
结论
近几年来,媒体集团化的趋势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各大报纸在新闻报道方面均无法保持中立,因为他们所必须承受的各种压力导致报纸的新闻都大同小异,这就是所谓的“一言堂”现象,使读者无法从不同的角度剖析新闻事件。当所有报纸都灌输同一种思维模式时,读者则很容易成为只懂得单向思考的生物。此外,经过集团化的媒体过滤特定新闻的举动也确实扼杀了读者的知情权。
终于,读者在不甘心被瞒骗的情况下成立了新闻网页,自己当起了记者、自己挖掘新闻、报导传统媒体无法报导的新闻事件。公民新闻网页确实提供了平台让读者的角色不再只是读者,他们现在也能当个记者、能拍照写报导。在某些事件中身历其境的公民记者的报道往往比真正的记者还要来得详细,也能够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看新闻。另外,公民媒体网页使社会大众能够在网上相互交流,间接促进民主化社会。
Sunday, 18 March 2012
張翠萍:我看《人生海海》
《人生海海》是由本地八度空间所制作的写实杂志性华语节目,每集节目为30分钟。《人生海海》秉持着 “用一颗最真诚的心,来细诉身边真实的人生故事” 的口号,为本地观众带来精彩的节目内容。
《人生海海》是一个满足观众想要知道的内幕详情、真相及让专业人士客观分析有关事件的节目。社会大众所关心的社会新闻,上至世事动态,社会治安,下至人际关系等,都会在节目中一一解说。节目所传达的信息贴近人们的心声,道出大众有可能面对的困扰。
《人生海海》每周都会针对现今社会中的不同课题进行分享、探讨及挖掘幕后一些不为人知的真实故事。同时,这个节目也为当事者提供一个发表和平反的平台,详细解说事情发生的经过。
《人生海海》扮演的角色
身为本地华文媒体之一的《人生海海》发挥着各种不同的媒体作用及功能。
《人生海海》发挥着传播当地华人信息。传播当地华人信息指的是华文媒体必须关心当地华社发生的事情,并负起媒体的责任,把讯息带给当地的华人。在其中一集的节目当中,邀请了两位华人受害者上节目谈他们的受害过程。一位因网上投资而遭诈骗,而另一位是抢车案件的受害者。《人生海海》把信息传播给本地的观众,希望观众看了后可以慎重的考量投资的风险以及试着了解抢劫徒猖狂的的干案手法,以免成为下一个猎物。节目当中也会邀请几位专业人—警察及律师来探讨有关课题,并给予观众最客观的分析,比如该如何安全投资及如何应付抢劫匪徒等,避免同样的事件再次发生而对其他华人造成影响,保护华人的权益。
《人生海海》以华文为媒介语与把信息传达给观众,目的是要传承民族语言。《人生海海》以推广及保留华人的优秀文化为目的,透过华语来与观众联系,节目的受众更以华人为主。主持人李欣怡以华语来访问嘉宾及与观众交流。虽然有些嘉宾或受访者讲的华语并不标准,而且掺杂了很多 “rojak” 式的华语,然而这样让本地观众听起来更有亲切感。《人生海海》的受访者中有好几位是受英文教育的,可是他们也很配合的以华语来接受访问。虽然他们的华语讲得不是很流利,可是,可以从他们的身上看见他们对于学华语的热诚及努力。《人生海海》以华语成为节目的首要媒介语,保留了华人的优美文化和价值观。
《 人生海海》也扮演了报导华人社团新闻的角色。社团指的是为实现某种目的而组织起来的团体,特点是团体的目的是不为了盈利。社团也可以分为宗亲会组织、商会、协会等。《人生海海》在某期的节目中介绍了 “防自杀协会”。“防自杀协会” 是一个非盈利有华人创办的团体。该团体是由一位华人父亲- 江爸爸 因孩子承受不了失恋的打击,在脸书为自己的生命进行倒数,选择从高楼跳下结束自己的生命而创办的。“防自杀协会” 有一群自愿会员专注网络媒体上的把手有关自杀倾向的留言或举动,若有任何发现,他们都会第一时间行动,防止悲剧发生。《人生海海》以报导 “防自杀协会” 这个团体来呼吁观众对生命的重视,不要轻易放弃生命。
《人生海海》的节目同时发挥了提供娱乐信息的功能。“软讯息” 除了明星八卦以外也包涵了各种娱乐消遣及人情趣味。在《人生海海》的节目中报导一些属于较 “软性” 的新闻。在第8期的节目中,“不被看好的婚姻如何走过来” 是一则关于一位失明人士与四肢健全的女士相恋的报导。那位女士不顾父母的反对,而决定与身上有残缺的失明男友步入教堂。失明的男友为了老婆不惜想尽办法来取悦岳父岳母,终于,在《人生海海》的节目中以才艺及真诚打动了他们。除了在节目中谈他们的一路走来的喜怒哀乐,他们也在节目中以歌声来娱乐观众。
对于《人生海海》的看法
《人生海海》是一个本地较少见的杂志式节目。以较受关注的课题为节目内容,让观众对事件的发生有更深的了解及让当事人可以站出来发表他们的观点与心情。除了当事人,《人生海海》也会邀请一些专业人士及评论员来给予最客观的分析及解决方案。
《人生海海》除了关心社会新闻及民生问题,也可以在内容中加入一些政治的课题。让名人说出他们的故事,好让观众可以对政治人物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我希望观众可以透过《人生海海》这个节目关心身边忽略的人事物,并提高大众的意识和珍惜生命。从他人的故事中,警惕自己不要让他人的历史在自己的身上上演。
总结
《 人生海海》充分发挥了海外华文媒体的功能。其中包括了传播当地华人信息、传承民族语言、报导华人社团的新闻及提供娱乐信息的功能。除了发挥海外媒体的角色,《人生海海》更为本地的华人提供一个发表和平反的平台。《人生海海》应继续负起其社会责任,更关注华人课题,为华社做出贡献,成为其它本体媒体学习的好榜样。
蘇麗娜:我看《追踪檔案》
前言
马来西亚目前有播放华文节目的电视台主要包括:TV2、NTV7和8TV。虽然本地至今仍然未有全华语的电视媒体,但不难发现的是近几年来,本土亲自操刀的华文节目已逐渐地在娱乐圈里发光发热,为观众们带来更多的节目选择。针对本地不少的华文电视节目,《追踪档案》将成为这份报告的主抽,以借此探讨一个华文节目能为社会带来什么样的功能与影响力。
本地首创的中文时事调查节目
《追踪档案》是马来西亚私营电视台,NTV7旗下其中一个自制的电视节目 。此节目启播于2002年6月,以 “客观公正,还原真相” 的节目宗旨成为本地第一个为时事调查的中文节目并获得观众的热烈反应,让平均收视率高达3到4万名观众。《追踪档案》自启播的第一季之后就已复办过好几季,每一季的播放时段都不一样,集数也没固定。而2011年9月的《追踪档案》是最近期落幕的一季,当时是由王禄彤延续此节目照惯例的严肃性报导方式所主持,播出时段是在每逢星期四,晚上11时30分,共有23集。
如上述所提到,此节目是以时事调查为主要内容,而其所探讨的课题范畴广大,从华社、教育、文化、社会到环境,甚至有许多不为人知的非法勾当,《追踪档案》都会以专业和客观的角度一一调查与分析来满足群众迫切的索求及疑问。如此受获好评的节目也在播出后得到了不少奖项,其中包括:2005年以课题报导《城市贫穷》获得了安卡沙广播影视奖的最佳电视杂志节目、2009年凭《因为我穷》获得马来西亚新闻协会-国油马来西亚新闻奖的最佳纪录片及去年因《小女佣》而获得的大马人权委员会人权报道奖等等。
追踪到底 讨回华人自尊
2009年9月11日,吉打州吉华K校的某一教师因不慎踩到白蚁蛀蚀的楼板,而不幸坠死。事发后第9天,内阁为平息这场震惊华社的风波,马上宣布拨款给教育部以维修所有被鉴定为 “危楼” 的学府,但经过了五个月,有关发生意外的华小却仍然盼不到所谓的款项。《追踪档案》为此华社课题于隔年的2月26日,播出了有关 “华小危楼” 的档案调查,并揭发原来国内尚有多间华小属于危楼,至今仍未获拨款补修或搬迁以致有些华小需要亲自向当地居民筹款,维修校舍。华商在马来西亚新经济政策之下受到种种不公平的对待已是家常便饭,但在透过《追踪档案》记者的追踪后,教育部和公共工程局的教育工作组终于做出了正面回应,并答应尽快把款项交给相关华小,正视有关问题。节目在这方面的追踪报道确实为大马华社反应了他们的诉求、维护了华人的利益、并争取了华人应有的权益。透过节目的播出,把这华人消息传递出去以后引来的热烈关注,让华人社团得以通过这所谓的 “人民喉舌” 来向政府表达民意。
灰色地带 看清黑白
作为社会公器的媒体,《追踪档案》也扮演着监督权势者的角色,监督着社会秩序,站在危险边缘收集有力证据,以揭发社会上鲜为人知的黑心事件和非法勾当。有关被揭露的课题包括了:追踪可疑的募款中介公司课题《伪善罪乐》、黑心食品课题《“食” 在恐怖》和本地运输业非法买卖柴油勾当的独家报道《偷油贼》。为了揭发这些社会秘密,《追踪档案》制作组常常游走在灰色地带,只为探窥社会上黑白两道。也因为节目大胆地揭发而让相关课题受到有关当局的注意,将有关罪犯一网打尽,进而维持社会秩序。
社会关怀 有你有我
关怀,拿出一份真心去关切及大爱,对象不分你我,不管是来自外国的劳工甚至一个动物弱小的生命。一个关怀,能让这钢骨水泥所围绕的城市有了温度;而《追踪档案》也肩负这个伟大的责任找出社会上许多需要关爱的人或动物,让冷漠及繁忙的都市人放下脚步,关心社会。针对社会关怀的课题包括了:解救被丢弃在荒岛中的野狗-《我来自吉胆岛》、追踪越南新娘远嫁来马的生活《你的故乡 我的家》、还有因为了追查女佣中介公司贩卖未成年女佣的内幕,节目记者深入柬埔寨报导的得奖作品《小女佣》。节目透过心酸的镜头,让观众进一步了解到每个不同需要关爱的生命,散播大爱的种子。
自然生态 环境问题
世界迅速的发展过程让许多的人为因素造成地球上的温室效应日益严重,带来全球暖化。不难发现,《追踪档案》对有关环境保护的课题都加以报导,扮演着 “绿色小兵”,警惕着民众正视自然生态的环境问题。其中节目所探讨的相关课题有:《“塑” 敌之战》、《垃圾之困》、《干枯的湿地》和《提炼稀土》等等。其中,《垃圾之困》主要告诉了观众:在必须符合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要求下,垃圾管理可是一大困难,因此,政府已选择使用垃圾焚化厂来解决问题。针对课题,节目进而报导有关垃圾焚化厂对环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间接的透露观众环保意识。
对节目看法
第一次看到《追踪档案》的时候马上联想到了新加坡新传媒电视制作的《前线追踪》。这两个节目共同点都是以追踪及分析社会上的最新课题为主。但,脑海中并未觉得《追踪档案》是在抄袭《前线追踪》。因为我相信节目构架就像数学里的方程式,而节目内容则是方程式所计算出来的答案。如果说《追踪档案》确实取了《前线追踪》的方程式,但要是头脑不够灵活,再完整的方程式运算出来的结果也未必正确。而《追踪档案》证明了它确实是以精打细算后得到了它想要的答案。
个人对此节目的评价非常高,甚至一直都视它为本地最有深度和价值的华文节目。节目制作组常常为了搜集资料而冒着生命危险寻求真相的敬业精神是我所敬佩的。此外,节目精选出的课题报导背后总是有关联到人性的道德伦理,让我觉得它是一个很好的教育节目,观众可从节目里受益良多,进而提高个人素质。
但最让我感到惋惜的是,节目在去年所传出的遭腰斩消息。有关消息指出,因为节目的其中专题《我要上学》暴露了沙巴州人民贫穷问题而惨遭腰斩,虽然有关节目已否认此说法,但身为观众的我仍然对本地的媒体自由度感到怀疑,并不由自主的相信了惨遭腰斩的消息,也为此感到可悲。
我深信,《追踪档案》的节目制作组由始至终仍抱有追踪真相的热忱,而我也希望制作组愿意站出来把节目宗旨带到网络媒体,毕竟网络的信息自由度比电视来得高,如果能把它放在Youtube上,相信收看的观众会依然不减,并继续为公众揭开鲜为人知的社会秘密。
总结
《追踪档案》的内容范围广泛,正因如此节目带来的社会功能也多不胜举。在探讨完《追踪档案》后,发现原来一个节目也能身负着协调整个社会秩序的责任,也认为本地华文媒体是有潜力作出有素质的节目的。但,碍于各国的媒体自由度有着差异、有着底线,一旦跨越,就未必翻得了身,尤其是面对其它主流社会媒体的压力和竞争,本地华文媒体可说是必须步步为营,以保生存。总而言之,希望随着社会的文明,本地的媒体自由度也逐步攀升,好让本地实力派媒体制作人的创意与用心够有个用武之地,大展拳脚。
彭志榮:我看《大日子Woohoo》
电影介绍
《大日子 woohoo!》是马来西亚史上首部纯本地制作的贺岁电影。这部电影是特别针对于2010年虎年而拍摄的一部贺岁喜剧。此片是由本地导演周青元所拍摄,演员阵容包括:林德荣、杨佳贤、曾洁钰、陈志康等。全片大部分都是在关丹的米昔拉村取景,片长约1小时30分钟。《大日子 woohoo!》的故事描述着马国一个小乡村的天后娘娘庙,每一甲子(60年)就会有一个舞虎的庆典。由于村中的舞虎师傅年事已高,无法继续舞虎,而且舞虎必须由属虎的人来舞。孙女不忍见爷爷烦恼,于是登报招人。所以来了两个一心想賺钱的年轻人,大家合作后才发现孙女只是一心想传承文化,实际上沒有钱。年轻人本來想一走了之,但最后却选择留下來继续舞虎。
华文媒体的作用与功能
《大日子 woohoo!》对于一般观众而言只是一部轻松温情的贺岁喜剧片,看过就算。但如果指细的去分析这部电影,可以从中察觉到其发挥了华文媒体的作用与功能,如:文化传承、提供娱乐信息、提升海外华人形象等。
传承民族文化
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主要包括了传统的哲学思想、艺术、语文等。电影《大日子 woohoo!》就充分的发挥了这一项作用与功能。舞狮舞龙是我们常听和常见的,所以对于大马华人而言并不陌生,但相对的舞虎则是非常陌生的文化。已有几百年历史的舞虎,是客家人的传统民俗文化,但在大马却是极为罕见的表演,听过舞虎的大概也没有几人。于是《大日子 woohoo!》在戏中,就采用了大马罕见的舞虎做为整部戏的基础材料,配合虎年的题材外也借此传承这一项文化给予本地华人。另外,透过这一部电影,大马罕见的舞虎文化也有了一个开始。
此外,除了艺术方面的传承,《大日子 woohoo!》在戏中也传达了传统的哲学思想如儒家思想中的 “孝”。在戏里的某一桥段中提到,连八记(萧斐弘饰)在与家人吃饭时开心的说道就算没有大鱼大肉只要能和家人一起就感到很高兴了。虽然不是以直接的方式来传达 “孝” 的意义,但还是有效的传达出身为子女或是孙子的我们应该要经常陪伴在家人身边,孝敬他们。
提供娱乐信息
“软信息” 对于受众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人不能24小时都只接触新闻这类的 “硬信息”,也需要一些娱乐消遣,而《大日子 woohoo!》就是提供娱乐消遣的 “软信息”。《大日子 woohoo!》除了采用本土演员、本土制作外,还将剧情 “生活化”,一众演员以家居服登场,扒开明星外衣。更重要的是采用了大马华人最为熟悉的本土腔调也就是ROJAK式语言(包括了华语、国语、粤语等),目的就是要让观众看到最熟悉的家常,增加与观众之间的共鸣,以达到真正娱乐观众的效果。此外,一众演员也都采用了搞笑的方式来演绎这部电影,带来了许多的娱乐效果,也帮助了观众忘却工作或是生活上所带来的种种烦恼及压力。
提升海外华人的形象
《大日子 woohoo!》不仅仅是传播娱乐信息给予受众,也把我国独有的文化(ROJAK式语言)展现出来,并把它推出海外。《大日子 woohoo!》除了在原产国马来西亚上映外,也成功地冲出海外到台湾播放。由于这部电影是纯本土制作的,所以除了本地华人之外,也加入了其它的种族一同参与,虽然只有一小部分,但还是反映出了我国三大种族和睦共处的效果。因此,这部电影在台湾上映时,台湾的人民就可以透过电影对我国的文化拥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从中感受马来西亚独有的文化气息,间接的提升了我们海外华人的形象。 因此,《大日子 woohoo!》这部电影在提升海外华人形象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效用。
促进华人团结
在娱乐性质较高的电影《大日子 woohoo!》中,也隐约的带出了团结华人的意味。舞虎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其讲究的是要五人团结一致才能够完成一项的表演,但只要其中一人不配合、不团结,舞虎就没有办法继续的舞。由此可见,《大日子 woohoo!》除了带出舞虎的文化外,同时也间接的传达了要华人团结一致的理念。虽然不是以直接性的方式表达出来,但还是反映出了团结的重要性,如果不团结一致,什么事情都无法顺利的完成,而且很可能会得不偿失。
个人看法
身为全马首部纯本土制作的贺岁电影《大日子woohoo!》不负所望,成功地迎起了各地观众的热烈支持。虽然只采用了简单的剧情,5个属虎的热血年轻人集合在一起舞虎,当中也只穿插了一些挫折、感情和喜剧环节。但由于拍得很本土化,随处可看见本地华人的生活,最重要的是穿插了大量的中华文化风俗,以致吸引到了多名观众的观看与支持。
另外,在还没观看《大日子 woohoo!》之前,对于本地制作的电影可说是一点兴趣都没有,因为总觉得本地电影没什么看头。但是,当我观看完这部电影后,让我对本地所制作的电影产生了不一样的看法。这是因为,《大日子 woohoo!》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跟一般电影大不相同。它采用了贴近本地观众生活模式的手法、亲切的腔调、熟悉的场景来叙述整个故事,借此增加了与观众之间的共鸣,并有效的把讯息传达给观众。
结论
《大日子 woohoo!》充分的发挥了华文媒体的作用与功能,其中包括了文化传承、提供娱乐信息等。近年来本地华文电影逐渐的兴起,而且也赢得了不错的口碑,因此本地华文电影应该借着这个趋势,继续的制作出更好的影片,冲出海外,让其它国家的人民了解并从中感受马来西亚独有的文化气息,且继续的发挥其华文媒体的作用与功能。
李慧穎:我看《凡是兩極話》
《凡事两极话》是八度空间旗下自制的华语时事清谈节目,于2010年6月6日中午12时首播。目前已播出三季,从2012年开始于每个周六中午12点播出,由廖丽莉主持。每周六会针对一项民生时事课题,以轻松有趣、幽默生动的方式进行讨论,让观众从不同的角度了解热门时事,以鼓励观众进行多角度的思考。每集将邀请两位至三位嘉宾上节目畅谈剖析。节目也进行了民意调查反映民众心声,借由 “民声” 揭开现今社会的各种现象。
鼓励华人参政
《凡事两极话》扮演了推动华人参政议政,打个比方,于2月18日蔡细历和林冠英的王对王辩论会场上,“拖车姐” 黄糩璊的失言,短短的几个小时内便造成网民在社交网站上狂骂和辱骂。“拖车姐” 这号人物及她短短的发言已被政治化,造成人们茶余饭后的焦点。此外,许多恶搞短片也在面子书上大量流传。
议论此风波的当儿,当个人意见不同于多数网民的意见时,犹如犯了滔天大罪,而遭到其他网民的言语攻击。社交网站和网络媒体的便利使本地华人可自由地对时事发表个人评论,“拖车姐” 黄糩璊也因此成为被辱骂的对象。于2012年3月四日播出的《凡事两极话》中邀请了火箭 “超人” 丘光耀、马华前妇女组主席周美芬及社交网大人陈伟智,一同讨论社交网站上对 “拖车姐” 的言论。节目中透过报导政治新闻,让华人多接触及获得有关方面的信息,以鼓励华人参加议政。
传承民族文化
《凡事两极话》扮演了传承民族文化的角色。举例来说,于2011年11月9日所讨论的课题:“中文强大造就方言凋零”。节目中透过民意调查显示,有些小学生知道自己的籍贯,却不会说其籍贯的方言。有些甚至不知道自己的籍贯,而多数家长只和他们的孩子说华语。如今,多数华人家庭的常用语言多数是华文和英文,或是掺杂方言又不规范的中文,导致方言渐渐失传。嘉宾们谈到80年代推行的 “多讲华语,少说方言” 运动,如果讲方言就会受到惩罚,广播媒体也被禁播方言,所以影响下一代不会说方言的情况。嘉宾们认为方言也是沟通语,中文受影响是无可厚非的。此外方言帮助还原历史,解读历史必要工具。到节目的最后,播出由民众以广东话、福建话、潮州话、客家话、福州话所唱的童谣。这个单元鼓励人们学讲方言,因为方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建构身份的认同。
解释与规定
2011年3月6日所讨论的课题是:养儿防不了老?随着工业时代取代农业时代,经济和家庭结构变化,许多父母本身经济比较独立,所以晚年生活多有规划。近十年来,年轻人给予父母的家用越来越少。节目中探讨了孝道是否会在华人的伦理价值观中逐渐薄弱。嘉宾是80岁的资深播音人黄兼博提出,现在经济与知识水平提高,多数父母都有工作,晚年也有养老金,所以无需养儿防老,但孩子必须保持他们对父母的孝道。而尽孝道不一定是建立在物质与金钱上,更重要的是关心与关怀。八度空间主播陈嘉荣的父母比较开明,不希望他因为要养老造成负担,也没要求他养家养老。他每天都会打一通电话回家与父母聊天,也认为父母晚年应享清福,少为孩子担心。节目结束前,主持人说到,给予父母金钱与物质享受并不是孝心的全部。若没有经济能力,就让父母体验到你的孝心,关键是那颗真心是否付诸于行动。这符合了赖特的 “解释与规定”,除了告知,也包括解释,提示人民除了给予父母金钱与物质享受,应多关心父母,以示孝心。
此节目还有另一个单元,叫作《凡事知多点》,是在节目结束后播出的。打个比方,主持人与内科心脏病专家顾问曾进行访谈,谈论有关心脏病越来越年轻化的现象。心脏病专家顾问向观众指出患病原因、男性和女性患病的机率、公众如何判断自己有没有患心脏病的风险、马来西亚的风险计算公式及预防方法。另外,也邀请了自然生育医师讲述现今夫妻不孕的现象,以及受孕的条件。此外,医师也教导观众自然疗法和呼吸法及穴位按摩方法。
提供服务休闲信息
《凡事两极话》也提供了服务休闲信息,除了谈论时事、文化和道德伦理,也聊了两性话题。例如,于2011年4月24日以 “年龄不是爱情问题” 为主题,邀请了两位与另一半的年龄相差7年和10年的嘉宾分享与讨论。文字工作者李红莲说到忘年恋最重要的不是旁人的眼光,而是两人如何磨合年龄之间的差距。家人方面不在意对方年龄,而是对方的人品。诗人吕育陶为了与年轻自己10岁的妻子相处与沟通,他调整了自己的想法和心态。他们也因从事相工作领域,也有兴趣相同,所以相处的很愉快。他的未来岳母也不介意他的年龄,而是他的经济能力和人品。另外,节目中也谈到老少配的生育问题。嘉宾们谈到父亲年纪长,规划孩子教育方面经济压力不少,和孩子的玩乐与相处方面也与其他较年轻的爸爸不同。此主题为观众带出在爱情中,年龄不是问题的信息,两人过得幸福那才是最重要的。
个人看法:引导人们客观看待世界,延长节目时间
我认为《凡事两极话》的节目流程:由嘉宾们发表他们对同一件事情不同的看法,可引导人们客观地看待一件事。所谓 “凡事都有两面”,每周讨论的话题也提供一个平台让观众可从多个角度分析同一件事情,而不是主观与片面地看待一件事。
我认为节目的时间应延长至一小时,因为短短地半小时不足够主持人与嘉宾深入讨论话题。这情况将使观众觉得话题还未谈到重点就结束了。此外,2012年第三季开始,从原本两位嘉宾已增至三位,因时间不足导致每位嘉宾的谈话时间不一致。节目也从预录改成现场录制,当嘉宾们辩论得稍微激烈时,场面有些失控。
结论:充分发挥海外媒体功能与大众传播功能
《凡事两极话》充分发挥了海外华文媒体功能与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其中包括推动华人参政议政、提供服务休闲信息、传承民族文化和赖特的解释与规定功能。节目播出的同时,观众可把看法与意见透过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到八度空间,然后会在频幕的下方列出。在马来西亚,以华文为媒介语的时事清谈节目屡屡遭到腰斩。《凡事两极话》目前已播出三季,希望它扮演其角色,继续为华人观众带来更多的信息。
許浚康:我看《天天好天》
“无论是晴天或是雨天,天天都是好天。”
蓝天白云下的大地,铺上了一片辽阔的稻草田。田中央的大树下盖了一间安老院,而里头住着两个老当益壮的活宝贝- “广府炒” 和 “福建面”。阿福是一个卖煤气为生的中年男子,而阿福的母亲却因腰伤和患有老人痴呆症暂住吉隆坡,由表妹 “多好” 照顾起居饮食。
某一天,“福建面” 得知阿福将会从玻璃市开着载煤气的罗里到吉隆坡探亲。当晚,“广府炒” 和 “福建面” 便为了打赌证明自己的孩子更有出息,打算 “偷渡” 到吉隆坡收集证据,一较高下。不料,“广府炒” 在离开时弄伤小腿,饮恨了这段非凡的寻亲之旅;“福建面” 却因为这趟 “偷渡” 而发现了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因此也有了不一样的想法与感触。
“广府炒” 生日那天,“福建面” 的外孙女Joey的突然出现,让人惊讶。同时,不孝子林效舜的出现却揭穿了 “广府炒” 并没有儿子一事。最终,故事却在另外一种体会下,画下一个感动的句点。
续《大日子 Woohoo》后,Astro电视和MyFm电台再次联手制作的电影《天天好天》,已在2011年1月13日全马感动上映。幽默感性的导演青元借着搞笑却不忘提倡亲情可贵的拍摄手法,透过媒体让我们深知亲情和家人比世上任何一样东西都来得珍贵。的确,这部电影传播了不少多元化资讯给观众,而这些资讯正是华文媒体正在扮演的功能与作用。
《天天好天》提供娱乐之外的功能与作用
在《天天好天》里头,除了看见领衔演员们包括Astro本地圈的电视主持人和MyFm的电台主持人之外,制作团队也拉拢了一些试镜成功的义工演员以及临时演员。拍摄期间,他们都十分卖力地演出,不只为了达到导演的要求,也希望自己可以成为一个瞩目的焦点。电影播放完毕后,亲戚朋友都可在大荧幕上看见自己的名字。虽然自己并不是什么大明星,却依然会感受到异常的兴奋,飘飘然的感觉。
当时,全马各大电影院都分好几个时段广泛地重播这部电影,而各大媒体也都大势宣传与报导有关《天天好天》的一切。就在五个礼拜后,票房就冲破了600万人。(周圣享,2011)因此,观众可以更加肯定这一班素人和临时演员的素质,华人媒体也就形成一种可以社会地位赋予的功能。所以,《天天好天》不但让电视主持人和电台主持人享有更高耸的社会地位,也让其它有参与演出的非明星演员都有一定的知名度。
促进华人团结
拍摄《天天好天》的幕后工作人士 都是来自不同的地方与背景的华人。不过他们都有共同的理念,就是把电影做到最棒,因此结合起来。除此之外,在电影的1819运动会当中更动用了不少素人与临时演员,像是嘉宾、观众和比赛的小朋友。本是同根生的华人团结起来,把运动会场面弄得更加声势浩大,让电影更加逼真。《天天好天》能把各地华人结合起来,让同胞都能宽厚相待以及和谐相处,是华人媒体的一个重任。
监视大环境的变迁,华人媒体及时传播与解释。
《天天好天》里头 “福建面” 的孩子林风娇和林志颖都为了各自的生活和梦想,忙得忘记多抽点时间来陪陪自己的父亲。直到Joey因思念外公而跑到玻璃市,他们才恍然发现自己连小孩子都不如。相比之下,多好、阿福以及儿子Ah Boy显然比较孝顺和贴心。除了抽空北下探亲,阿福还带了妈妈最爱的食物。有一次,患有老人痴呆症的福妈竟然跑到下注站去还儿子乱停车的罚单,吓得阿福立刻到处去寻母。
俗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在马来西亚又何尝不是像这样的情况呢?如今,多数孩子忙着赚钱,都不了解亲情可贵,以孝为先的美德。为人父母都只希望可以和孩子一起吃顿饭,多看孩子一眼。
《天天好天》的角度,制作团队珍惜这次教育华人观众的机会,把目前社会正在发生的问题带进电影院,利用演绎手法告知华裔子弟,并解释老人家的思维,然后把正确的观念传播给更多华人。人们都不可能立刻察觉到这种问题的存在。因此,媒体时时刻刻都在监督着大环境的变化,然后解释和给予提示给广大的受众。身为华人媒体更必需要去提供这些的信息与消息给当地的华人,让他们接触后去思考,然后改善这个问题。
华人美德必须传承下去
孝顺是中华文化的基础,也是华人提倡的美德 。《围炉夜话》说:“百善孝为先”。 一个人能够孝顺,他就有一颗善良仁慈的心;若有了这份仁心,他就会热心协助许许多多的人。(百善孝为先,2011)林效舜因阿福和 “福建面” 误会了 “广府炒” 是林效舜的死去父亲而被激怒。可是林效舜知道若当一天的孩子可以让一个老人家开心,都宁愿辛苦北上“假装”探亲。此外,把福妈照顾得无微不至的多好和因想念外公而乘火车北上的Joey都有着一颗善良及仁慈的心。
所以,电影《天天好天》借着华文媒体的功能,利用亲情可贵和孝顺的内容去唤醒华人子弟勿忘自身的文化与孝顺美德,要珍惜眼前所拥有的人和物。
许多华人都不晓得 “百善以孝为先” 的重要性。因此,媒体肩负着传承社会遗产的功能,将协助把前人孝顺的智慧传播给后人,作为日后参考模范,才能更进一步去实行和发展。身为华人媒体更必须让华人将中华文化的基础给打好,并将中华文化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
提升大马华人的形象
本土制作的《天天好天》冲出了大马!在去年4月在台湾上映后,《天天好天》更得到不错的口碑,让我国华人感到一种骄傲。除了台湾华映娱乐帮忙推介这部电影外,还有粉丝在面子书专业上不断鼎力支持。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和台湾再也没有文化隔阂和语言问题,因为台湾人都着剧情一起哭一起笑。(周圣享,2011)《天天好天》制作团队不但消除隔阂问题,更提升我们海外华人的形象。
我的看法
比起中、港、台以外,我国是最多华人的国家,华人媒体就扮演着更加重要的角色。如果没有华人媒体,华人就得向其它媒体获得信息。 久而久之,华人就会渗透其它族群的文化,千年的中华文化也会在海外被淡忘。另外,华文媒体不应该一味提供娱乐信息,如果可以将一些隐喻的思维和观念融入里头,提升华人的思维的水平。
总结
总的来说,《天天好天》是一部值得让人深思的作品。这部电影让各地华人聚集一起,除了将孝顺美德的课题传达给华人,也让他们发觉到身边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所以,华人媒体的功能是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观念与思维。华文媒体也像是蒲公英,把观念和思绪传播出去,务必让华人接触到后去思考,将其发扬光大。
参考书目和引述:
周圣享,2011。这兔年的频频好消息。取于2012年3月12日,《天天好天》 部落格,http://greatdaythemovie.blogspot.com/2011/02/blog-post_11.html
百度,2010。百行孝为先。取于2012年3月12日,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604173.htm
周圣享,2011。《天天好天》在台湾有好口碑。取于2012年3月12日,《天 天好天》部落格,http://greatdaythemovie.blogspot.com/2011/04/blog- post.html
陳艾薇:我看《辣死你媽 2.0》
电影《Nasi Lemak 2.0》是一部由黄明志自编自导自演的马来西亚华文电影。参演的本地艺人有歌手龚珂允、马来资深演员Abidah Noor、张少林等人。
《Nasi Lemak 2.0》故事内容讲述一名自称 “黄大侠” 的厨师,从中国厨艺学院毕业归国后,开了一家名为 “清流中餐馆” 的餐厅,专售中华料理。他自喻为一股清流,执着于正宗的中华料理,不喜欢吃大马美食,对非华人餐尤其排斥。与对面马路摆摊卖椰浆饭的马来妇人,Nor更是互看不顺眼。(维基百科,2012)
与此同时,龚家大哥被妹妹和中国籍厨师蓝乔联手陷害,欲夺走他的酒家经营权。双方决定以一场厨艺竞赛选出最终掌权人。于是,龚家大哥的女儿小k向黄大侠求助挑战蓝乔。蓝乔是黄大侠在厨艺学院的同学,比厨艺的话黄大侠略逊一筹。后来,“清流中餐馆” 面临被收购的命运。就在黄大侠一蹶不振之际,他得到了一张 “椰浆饭秘方图”。黄大侠到处拜师求艺,途中他遇见了峇峇娘惹、印度咖喱大师和马来隐士,他们个个都是深藏不露的高人。在旅程中,黄大侠摒弃对马来食物的偏见,最后以 “中式椰浆饭” 对垒蓝乔。
以幽默手法传达信息
电影的前十五分钟,黄明志利用消遣的方式道出了本地华人所遇到的不平等待遇。虽然没有详细地说明事件的始末,但电影却以幽默诙谐的手法讽刺曾经发生在华人身上的不平等事件。例如一名学生向黄大侠表示自己成绩优异,却得不到JPA奖学金、黄大侠说 “不要叫我回中国!”。这些都是曾经在马来西亚闹得沸沸扬扬的事件。
电影也发挥了文化传播的作用。在华文媒体的功能与作用中,文化传播的意义不是一味夸耀自家的文化而是展现出愿意与异族文化相互包容、交流、互动及学习的诚意。希望借此淡化各民族对彼此的极端情绪,实现各个民族和平共存的目的。电影中的主角黄大侠本是个拒异族文化于千里之外、种族主义颇为严重的华人,后来在马来人、印度人和峇峇娘惹的协助下学习制作 “sambal” 的方法。其中有一幕,一位娘惹说:“生在什么国家,就要学什么文化。”。这个旅程让他了解既然生活在马来西亚,各族之间必须相互共存。
此外,电影也希望能够达到呼吁华人将自家文化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电影前半段的一首歌曲唱着 “五千年的文化不能就这样放任,华人要挺华人”,暗示着身为华人的我们肩负着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相互融合不表示被同化,我们必须和异族同胞们和睦相处,但不能被异族文化给同化,丢失了自己的文化和特色。电影的结尾,黄大侠提醒自己的同学,记得时时刻刻传承中华文化。也提醒着观众,身为华人,我们有责任将中华文化持续传承下去。
在一个拥有多元文种族的国家里生活,华人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如何融入社会、如何与异族同胞们和平相处。因此,互相了解成了其中一个培养种族和谐的方法。电影在这方面发挥了大众传媒的社会化功能,为华人学习融入社会的过程进行了机会教育。电影使用幽默手法带出了许多民族的特有文化,像印度同胞的戏剧特色和舞蹈、马来同胞的生活习惯等等。让华人在看电影的时候能够多了解和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异族朋友,也希望让华人因此而对异族同胞的文化产生兴趣。
搞笑是这部社会喜剧最主要的元素。除了传达信息之外也为观众提供了供娱乐消遣的软信息。例如,主角在电影中搞笑模仿印度剧集里常见的情节。搞笑的元素增加了电影的活泼度,能够吸引更多年轻族群地收看之余也让电影成了容易接受及消化的娱乐信息。
提倡团结抑或分化种族?
看完了这部电影让我产生了矛盾感。对于黄明志,对他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他所创作的《Negarakuku》一曲。黄明志在歌曲中嘲讽马来同胞,讽刺他们带头巾及在清晨祷告的习俗。之后又在《Kawanku》这首歌中用「Melayu Balik Hutan Jadi Sakai」这样的歌词侮辱马来人。由于歌词中对马来同胞的言语羞辱,这些歌曲在马来西亚引起了轩然大波,他也因此成为备受争议的人物。
如今,黄明志拍摄了这部提倡全国人民团结的本土“社会喜剧”。他表示,《Nasi Lemak 2.0》是一部融合大马各族文化、语言、真正鼓吹 “一个马来西亚” 的电影。先是言语上对异族同胞不敬,现在又打着爱国旗号,呼吁种族团结。作为大马人,他不可能不了解人民团结的基础必须建立在互相尊敬的原则上。既然认为马来西亚各族需要团结一致、相互融合,那之前的出言不善不正是在自打嘴巴吗?
另外,《Nasi Lemak 2.0》的主要元素就是紧接不断的笑料。黄明志利用幽默的手法道出个种族的文化特色。例如,在一幕拜访印度同胞的剧情中,他说 “如果找不到印度人,那么他们一定是躲在大树后面或是花丛中。”。融合大马文化的笑点让观众容易吸收也可以避免观众觉得电影像在说教,硬销 “种族团结” 理念。
若说融合大马文化的笑点是这部电影的优势,那么,没完没了的笑料就是电影的劣势了。电影中的笑料泛滥,刚开始观众可能会觉得好笑或是因为某些场景而会心一笑,但当同样的笑料重复出现时,就会变得像是为了搞笑而搞笑,模糊了电影的焦点。
黄明志的搞笑手法不外乎就是前言不对后语、持续重复某些话或动作、模仿或恶搞等。例如,电影中黄大侠辱骂称一名警卫为 “孟加拉人”,然后警卫表示自己不是 “孟加拉人” 而是 “尼泊尔人”。这样的场景共重复了三次,从开始觉得好笑,到后来就变得有点不知所谓了。此外,还有一些难以理解的笑点,像是一个一直吐舌头的员工和看不到头的按摩师。
另外,或许是因为笑料太多,影响了剧情的流畅度,电影感觉上不够集中,像是东拼西凑下完成的产物,有点零零散散。再来,导演黄明志将所有的想法都挤进了1小时30分的电影中,要表达的东西很多,却没有办法详细的叙述全部,使电影观赏起来有种隔靴搔痒、点到为止的感觉。
本土化的亲切感
假如忽略黄明志曾发表过的带有种族歧视意味的作品的话,电影《Nasi Lemak 2.0》的确能够传达种族和谐的重要性。电影并没有以和谐温馨作为主要走向,反而是拍摄出真真实实的马来西亚文化特色。像一夫多妻制的马来文化、融合了华语、客家话、福建话、广东话、马来语和印度语的对白。这些元素都是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民才能体会的与幽默。这些融合本土文化的幽默感比起可以营造的和谐温馨,相信更能让观众了解异族文化并对它产生兴趣。
此外,“亲切感” 也是《Nasi Lemak 2.0》的另一个主要元素。电影里的情节和人物也许都在我们身边发生或出现过,这份 “亲切感” 或许能引发观众更多不同的感想。主角一开始也和我们当中的某些人一样,认为自己的文化才最值得推崇,与我们不同肤色的种族能避开就避开。后来主角也因为了解团结的重要性而渐渐包容及接受同样生活在同一片土地的异族同胞。我们是不是也能够像他一样呢?
参考文献:
维基百科(2012)。 辣死你妈。 2012年3月12日,取自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BE%A3%E6%AD%BB%E4%BD%A0%E5%A6%88
张燕玲(2011)。《辣死你妈2.0》话题票房皆辣 黄明志:不是在骂政府。(电子版)。联合早报。2012年3月12日,取自http://stars.zaobao.com/pages12/stars111203.shtml
Saturday, 10 March 2012
【馬新華文報業史】張翠萍:華文媒體與愛國情操
马来西亚从1957年独立以来发生过不少种族起冲突的事件,最让人刻骨铭心的莫过于1969年的 “513事件”。“513事件”的发生让本地政府更重视种族问题。从总总发生过的事情及历史,我国现任首相拿督斯里纳吉在2009年4月3日出任大马第六任首相同时他也宣布 “1 Malaysia(一个大马)”为最新概念。
一个大马的概念是注重于全民的团结,巩固国家的稳定,同时推动国家及人民朝往更繁荣的前景迈进。一个大马强调各民族之间的接纳,即是一个种族愿意接受另一个种族的独特性,促使国内各族人能在一个互相尊敬的环境和睦相处,不分你我的打造一个团结的社会。
华文媒体在本地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我认为本地华文媒体对马来西亚建国和爱国情操的培养扮演着正面多于负面的影响但却把华人跟其他种族分化开来。
从最近发生的 “226反稀土行动”来看,本地各大媒体的大事报导关于稀土在本地建厂一事让许多大马的子民都跳出来反对政府的决策。华文媒体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把有关 “反稀土活动”的讯息带给民众,让民众对这个课题有进一步的了解。除了绿色集会2.0,很多不能到场参与的人民都纷纷在脸书上换上 “Stop Lynas, Save Malaysia”或是绿色为主的图片来响应绿色集会。绿色大集会除了在关丹进行以外,其它州属也设有集合地,让当地民众可以参与,为国家出一份心意- 拯救大马及万众一心保卫家园。
往 “净选盟709大集会” 事件看,“净选盟709大集会” 是要一个干净与公平的选举制度而引起的集会。媒体对 “净选盟709大集会” 的大事报导引起民众们对此课题的关注。在媒体的协助下,大马子民都大略明白拥有一个干净与公平的选举制度的重要性,所以,民众纷纷站起来以团结是力量的行动告诉政府人民的想要。因为爱国,人民深爱着自己的土地尽管冒着危险也要站出来出一分力量,参与集会。有了媒体的一臂之力,“709大集会” 获得热烈的回响与支持。参与 “净联盟709大集会” 的民众不是反政府,他们要的只是一个没有被政治权利干扰的选举。从中我们可以看见的是人民透过媒体散发的讯息来做出回应。“净联盟709大集会” 的目的是要维护大马人的利益,让本地人有一个公平和民主的社会。
至于负面影响,在21世纪的网络时代,为了方便及提高竞争力,往往第一手新闻都是现在网络先刊登出来。除此之外,任何一个人都有发布讯息的权利,该讯息没有办法经过审查就被传开了。不管在世界任何角落的读者,只需要一个点击就可读到该报导。可悲的是网民常在在没经过判断及求证下选择相信了真假掺半的讯息。很多时候民众因为太相信媒体所报导的而没有去进一步的分析事实,只是盲目的相信及跟从媒体。这种现象成为立法者及政府的忧虑因为发布讯息者的身份可以被隐藏。有些散播出来的政治讯息无形中构成对国家的危害。
本地华文媒体对马来西亚的建国和爱国情操的培养有着正面及负面的影响,但我觉得正面的影响多于负面。媒体一向被视为大众或人民与政府之间的桥梁。通过媒体,人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政府的消息及行动;政府也可以透过媒体来了解人民的想法及观点。人民透过媒体的报道知道本地的各种消息和动态,当政府或私人领域计划某种方案时,人民可以即时给予回应来表达他们的立场。当稀土厂事件发生时,许多人民站出来反对稀土厂在关丹建设是因为稀土会造成辐射而影响本地子民的安全。透过媒体的报道把消息散播出去让其他反对该活动的“有心人”一起站出来,团结一致的向政府说不。在这事件中,民众为了国家及下一代人的安全而勇敢的站出来。除了参与集会,不能到场的民众也透过媒体如网络来支持该活动,希望自己可以为心爱的国家出一份力来保护它。强打着“反稀土,救大马”的口号,从这我们可以看见华文媒体在建国和培养爱国情操扮演着正面的影响,华文媒体的报导让华人站出来保护国家和家园。
至于华文媒体协助华人融入这多元种族的社会还是把华人跟其他种族分化开来,我觉得是后者来得较强。
首先,在 “肯德基员工打顾客” 的事件中,受害者是华人而该员工是马来友族同胞。事发原因是因为顾客 等了一个小时,可是当排到他的时候炸鸡却售完,该顾客因为买不到炸鸡而生气的质问了员工而引起的风波。该友族同胞不耐烦下除了打顾客,还以敏感字眼 “猪” 来骂当事人。当这事件被华文媒体及网络媒体报导出来时引起了许多华人透过各种频道来痛骂该友族同胞。其中有人以 “马来人欺负华人” 来评论此事件,简单的殴打事件却演变成种族课题。
“回中国论”不再是新鲜的话题,可是常会被华文媒体大事报导,炒得火辣辣的的。“回中国” 的事件包括有:三合港斯里峇里中学,一名印裔女教师在中四班教导历史课时,疑因学生无法回答问题,一时气上心头脱口而出,叫班上的华裔学生回中国 (中国报,2011)、吉打州武吉士南卯某国中学生声称,此校校長翁古阿茲南禁止非马来学來生齋戒月期间在学校吃东西,並挑战非马来学生若对此规定不满,可以直接购买机票返回中国 (光明日报,2010)、自诗布朗再也中学的受害学生陈世铭(19岁)日前声称被印裔训导主任以暴力对待、骂他白痴及叫他回中国(光华日报,2011)等的“回中国论”引起华人的愤怒。许多华人为了维护自己民族的利益纷纷在报纸杂志评论或是通过电子媒体来宣发不满。
马来西亚土权主席兼巴西马国会议员拿督布拉欣阿里在举办新春团拜时犯了华人的避忌,在新年期间派白包给乐龄人士。本地各大华文报都有报导有关消息引来各界华人的注目。布拉欣阿里被本地华人说他不尊重华人、对于华族的文化及传统毫不了解、缺乏民族之间的敏感等。之后更有报导指出布拉欣阿里 “不但没有认真感受华人的强烈反应,反而把原本是自己的失误,说成是别人的夸大”(雪州时报,2012)。布拉欣阿里发现失误后解释他是希望可以用白包及十令吉带出 “白里透红” 的好意头,他的解释在被媒体传播出来后遭到被华人痛骂不尊敬华人、破坏种族和谐、伤害华社等。
从以上的案件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知道华文媒体并没有协助华人融入本地多元种族的社会。华文媒体对于华人利益受威胁的课题常常大事报导来引起各界华人的关注。。当华人被其他种族骂 “回中国” 时,本地华人都能感受到自己不被尊重,在这个国家里华人没有地位等负面想法而渐渐的对其他种族产生种族歧视。当华人没其他种族殴打时,华人会痛骂其他种族的人。这些报导加强了华人与华人之间的团结而把华人与其他种族分化开来了。
华文媒体在对马来西亚建国和爱国情操的培养和协助华人融入多元化的社会中扮演着两种不一样的角色。我会觉得在马来西亚建国和爱国情操里华文媒体起着正面多余负面的影响。当媒体报道一些关于某个计划需长期进行,后遗症是将为马来西亚子民带来各种不良影响,当民众接受到有关讯息时他们会有想要保护自己家园的概念而站为自己争取利益,其中包括办各种不同的活动如:集会,辩论,签名计划等。可是,爱国并不代表可以融入其他种族的多元社会。打个比喻,很爱吃面包的人可不代表什么配料的面包都爱吃。有人可以一天三餐吃面包可是却接收不到豆沙面包的味道。本地华人可以为自己的家园站出来,可是当媒体报导华人受欺、不受尊敬等谣言时,华人会挺华人因为本地华人只占了23-26%,本地华人在媒体的煽情报导下会感觉到自己在本地的地位不稳固而害怕被其他种族欺压。
结论
本地华文媒体在建国和爱国情操的培养中,起着正负双方面的影响。但对我而言,我觉得前者来得比后者强。在科技网络发达的时代,新闻透过各种媒体传发出来。其中有些新闻可能是被捏造出来的,可是在受到法律的监督下媒体在很多时候都没有发表新闻的自由权,当报道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如马来人及土族的特权、宪法等新闻随时都会被政府禁止出街。所以本地华文媒体所报导的对于建国和爱国情操没什么负面效果反而某些课题如“稀土厂”事件却成功让民众表露出他们爱国的精神。
至于“回中国论”、“白包风波” 或是 “肯德基员工打顾客” 的报导虽然没有直接碰触敏感话题,但华文媒体的报导让本地华人对该事件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因此,本地华人对于其他种族有自己的一套想法,虽然因人而异可是种种历史的经历及周遭发生的事情无形中将本地华人跟其他种族分化开来。现任首相推行的一个大马概念是第一步拉近个种族关系的决策。要达成2020的宏愿,一个大马概念把我们与宏愿拉近一大步的距离。除了一个大马的概念,也需要各大媒体及人民的配合才能慢慢的让个种族融合在一起,实现2020马来西亚成为先进国的宏愿。
参考书目:
中国报(2011),无法回答历史课问题,又有老师教学生回国。
2012年3月7日,取自《中国报新闻网》,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242693
光华日报(2011),老师动粗叫学生回中国 黄伟益呈备忘录要求教局调查。
2012年3月7日,取自《光华日报电子新闻》,http://www.kwongwah.com.my/index.php?view_type=news&date=20110402&id=18
光明日报 (2010),2中学生投诉-斋戒月校内吃东西-校长叫我回中国。
2012年3月7日,取自《光明日报网站》,http://www.guangming.com.my/node/80179
星洲互动(2012),土權組織團拜派“白包”‧出席樂齡者大喊不吉利。
2012年3月7日,取自《星洲互动网》,http://www.sinchew-i.com/node/272237?tid=873
雪州时报(2012),新年派“白包”的意义
2012年3月7日,取自《雪州时报网站》,http://selangortimes.com/cn/index.php?section=commentary&permalink=20120202120938-ae
光华日报(2012),反稀土,救大马
2012年3月7日,取自《光华日报电子新闻》,http://www.kwongwah.com.my/news/2012/02/24/143.html
【馬新華文報業史】蘇麗娜:華文媒體與愛國情操
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最初开荒过程可追溯于1815年主要为了传教而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以至后人以它为参考蓝本,作为一份正规报刊的学习模范对象。19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大批华工移居南洋,东南亚华人人口暴增而形成的华人社会,导致慢慢出现了各种不同的报章媒体。(彭伟步,2005)
21世纪的今日,全球整个大环境的迅速变迁,让马来西亚华文媒体不得不跟着文明的步伐与时俱进,赶上拍子,不断地改革、创新。从最初只能透过报纸以文字来传播资讯,直至有了广播、电视,满足了受众的听觉与视觉享受,到新媒体-网络媒体的诞生,本地华文媒体都无不参与,好让大马受众以方便的途径获取最新消息,满足求知的欲望。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及多元宗教的社会,华文媒体在从大马未独立以前到参与建国第55年来的今天,更是扮演着举足若轻的角色,与其它各个语言的媒体上演着大马媒体的发展故事。但对于马来西亚建国和爱国意识的培养,本地华文媒体又起着正面多于负面或是负面多于正面的影响?对此,我所赞成的是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在建国与爱国意识的培养绝对起着正面多于负面的影响。
根据美国国务院提供的2010年国际人口调查显示,马来西亚的马来人及土族占了全国的67.4%,而次要的华人占据整个大马人口的24.6%,印裔及其他宗族分别占了7.3%和0.7%。(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2)根据以上数据,不能否认的是华人在这国家虽是的次级所占人口,但与巫裔的人口率相比,仍然属于少数民族。在面对主流社会的压迫下与其它种族带来的竞争,本地的中文媒体可说是是游走在钢索上,但还是在扮演着协调整个社会次序的公共传媒,领导华人与其它友族和睦共处。如我们所知,大马因许多不同的种族、宗教聚集,有着各式各样佳节的到来,所以每逢国庆日或大大小小的节日,不难发现华文媒体都与其他媒体一样普天同庆的欢祝各界,各个广告也让大马的各个种族参与同一个制作过程,营造出一个不分你我的和谐现象。就以今年本地Astro电视台大制作的龙年贺岁短片为例,当中就找了不少异族同胞们同跳一支舞,展现各族人民欢庆农历新年的气氛。除此之外,由网络创作歌手晋级为导演的黄明志,虽在成名期间备受争议,但在透过亲自执导的电影《辣死你妈2.0》,以大马各种族和谐相处的朴实剧情,灌输了大马华人应融入多元化社会的重要性,也呼唤大马人应排除隔阂、守望相助,让不少其它种族同胞对他刮目相看,创下票房佳绩。
马来西亚华文媒体除了帮助协调华族与其它种族的关系之外,也同时在提高民众对国家时事动态的关注,让我们了解到身为大马公民的义务与责任。在308大选之前,可以看到的是许多年轻人都对政治冷感,对国家发生的重要事件也都漠不关心。但在308大选之后,因为朝野党的热潮慢慢兴起,导致执政党在面对压力下放宽了新闻自由度。随着这个转机,再加上网络媒体日益的普及化,大马年轻人逐渐关心国内时事,携手参与建国旅程。从2011年 “709净选盟2.0” 的大聚会到近期发生的“226关丹反稀土”集会都充分体现了华文网络媒体具有一定的号召力量,以至参与集会的华人人数多不胜举。通过这两项大集会,华文网络媒体的大肆渲染和报道虽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在反政府、破坏国家和谐现象,但无可置疑的事,网络媒体更是想要告知民众集会的伟大目的,透过聚集民众的力量争取更妥当的国家管理制度。所以反政府并不代表搞破坏,而是因为爱国,想要国家得到妥善的安排来发展整个国家运作,华文网络媒体在这方面的爱国情操可是不容忽视。
马来西亚前任首相马哈迪倡议在2020年成为先进国,而成为先进国的必经之路就是民主开放。(李荣白,2012)所谓的民主开放当然也包括了言论开放的自由度,人民唯有获得言论的自由才能引发思考能力,勇于发表意见,并互相交流。当一个国家全面封锁言论自由,民众无法表达民意时,往往会因为长期的压抑下,发生暴动并颠覆整个社会次序。可幸的是,我国的言论自由属于较开放的,所以各个华文报章都不难看到评论版。无论是报章上的时事评论、电视的评论节目或网络上的留言评语都反应出华文媒体开放了一个意见交换的平台以塑造出一个文明自主的社会。这一块平台绝不是用以勾起仇恨、鼓吹斗争,而是聚集所有意见领袖独到的看法对同一件事情进行讨论和分析。此外,这也能让受众们更能以多角度看待同一件事,接受更多的意见以提高个人思维的判断能力,让这个国家拥有更多有素质的人民。
随着短时间内经济迅速的起飞,中国至今已是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国之一,许多国家都与中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而马来西亚也不例外。由于中马经贸关系越来越紧密,越来越多本地人开始在中国投资生意,随之而来本地华文媒体也专注了中国方面的经济动态。(彭伟步,2011)不难发现,本地华文报章每一天的经济版面都绝不漏缺中国最新的经济新闻,好方便在中国投资生意的读者时时加以关注。此外,身为海外华文媒体的马来西亚华文媒体也不忘与中国保持文化交流,以让双方面互相学习,例如:“世华媒体集团”主席张晓卿创办了世界华人的文学奖,“冰心文学奖”,促进了世界华人联系与文化交流。由此可见,华文媒体在经济与文化的交流上做出了显著的贡献。
个人看法
虽然上述段落已提及马来西亚华文媒体扮演着帮助大马华人融入多元种族的社会中,但由于我国的民族和谐基础仍然属于敏感阶段,在某些种族课题上还是有必要严谨处理。例如2010年爆发某一中学校长的 “中国学生回国论”,华文新闻媒体工作者应该以中立的角度来报道该新闻,而不是以煽情的字眼来引发华社对友族的愤怒。虽然明白每个民族都有着维护自己种族的意识,但在同处于一个国家时,所有的种族该视其它种族为同一条船上的人,唯独这样才能让各族同心的生活在同一个国家。对此的建议是,除了报导有关敏感的种族课题需要保持中立以外,同时也在新闻报导后,与其他的主流媒体联办事件研讨会,互相达成共识,找出问题解决方法,不偏袒某一种族的情况下,追加报导该新闻的最终结果,而不是草草了事,不了了之。
论述中强调了本地华文媒体让民众们增加对国内时事的兴趣与关注,进而也提高了大众的爱国精神。无可否认,网络媒体的盛行,开放的言论自由让时下的年轻人们对时事有了参与感。但是,正因为言论自由毫无限制,导致许多人能随心所欲,不根据事实地使用侮辱性字眼狂骂,俗称 “网络暴民”。“网络暴民”的这些过分行为是不理智的,这也会让许多尚未懂事的孩童有样学样,模仿这些不道德、不正规的表达方式。这一种现象将会导致整个社会素养变得不正常,有损国家形象。我认为,网络媒体必须好好控制过分的网络暴民,比如禁止网民的评论包含侮辱性字眼,否则自动删除。这不意味着他们不能表达自己看法,而是要引导他们用理智的行为、有涵养的言语来发表意见。
最后,提及的是有关大马华文媒体与中国的交流。一个国家再怎么强若没有与其它国家互相交流,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的话,它会是一个封建的国家。我认为,本地华文媒体在这方面做得值得赞赏,因为唯有在不断地与其它国家交流,才能放眼全球,走向国外,希望未来也能看到本地华文媒体能与其它更多的华文媒体互相交流。
结论
马来西亚华文媒体历史悠久,犹如一部中华名族在东南亚拼搏以求生存的奋斗史。在打拼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因为民族和谐基础不够稳定、政治上干预,必须强制避免介入一些较于敏感的课题,但本地的华文媒体却从不忘为国家做出贡献,扮演着种族关系间的 “润滑剂”,默默地协助华人融入这多元宗族的社会也间接的让异族同胞更了解中华文化,展现了华人自强不息、海纳百川的高尚品德。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本地的华文媒体除了满足华社的求知欲外,也不断地在灌输受众提升个人涵养,做个有素质的大马国民,进而对马来西亚建国和爱国的培养,起着正面的影响。这一份伟大的热忱相信会一直延续下去,陪着马来西亚一起迈向未来发展,细水长流。
参考文献:
彭伟步(2005)。东南亚华文报纸研究。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
李荣白(2012)。挥霍无度祸延子孙。2012年3月1日,取自 http://www.chinapress.com.my/node/298270
彭伟步(2011)。 东南亚的华文媒体现状与展望。2012年3月2日, http://www.asean35.com/74/8095.html
U.S Department of State (2012). Background note: Malaysia 2012年3月 3日,取自http://www.state.gov/r/pa/ei/bgn/2777.htm#history
【馬新華文報業史】彭志榮:華文媒體與愛國情操
马来西亚是个多元种族、多元语文、多元宗教及多元文化的国家。在这个由马来人、华人、印度人三大种族携手争取独立和建国的国度里,土著 (马来人为主,加上少数的原住民) 人口约占68.3%、华人23.8%、印度人7.1%、及其它0.8%。在华人仅有少数的国度里,华文媒体对于华人族群而言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因为华文媒体可说是当地华人传达与接收讯息的重要媒介。因此华文媒体往往会让人觉得它在对于国家建国和爱国情操方面的培养,起着正面的影响。但是事实往往出乎他人的欲料,本地华文媒体对于我国(马来西亚)建国和爱国情操的培养不但起着负面多于正面的影响还因此分化了族群之间的团结与和谐。
论述:
在中港台以外的马来西亚,华文并不是主要的媒介语。因此,本地华文媒体就显得更加的重要,所以本地的华文媒体可说是充分的利用了身为海外华文媒体的7项功能与作用(除了中港台外,其他的华文媒体都称为海外华文媒体),如促进华人团结、维护华人利益、推动华人参政等以团结华人族群。例如《星洲日报》在今年报导的苏丹街事件,它在导语写道:“隆雪华堂捍卫苏丹街工委会将发动全国“捍卫苏丹街”社团签名蓋章大会,准备长期争取继续保留苏丹街古跡建筑物和华人文化历史”(星洲日报,2012)。此外,自马来西亚华人开始思考该如何团结华人势力的时候,就懂得了善用华文报章作为马来西亚华人族群沟通和教育的媒介,并用以团结整个马来西亚华人族群,因此透过华文报章的内容就可以分析出华人社会的意识(李政贤,2010)。所以,在马来西亚六大华文报中—《星洲日报》、《南洋商报》、《中国报》、《光华日报》、《光明日报》和《东方日报》都可以看见它们不断的鼓吹或是宣扬团结,但它们所鼓吹的团结不是种族之间的团结,而是华人领域之间的团结。因此,观看华文报纸的读者们就会受到报道的影响而只关注于华人方面的团结,导致忽略了种族团结。套句Benedict Anderson的说法,“民族就是用语言——而非血缘——构想出来的,而且人们可以被“请进”想象的共同体之中。”(黄国富,2005)。从上述的句字中,可以看出华文媒体对于华人族群是有在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操,但在多元种族的国家只团结华族或培养单方面的爱国情操是根本发挥不了正面的作用的,反而还造成了华人族群无法融入这多元种族的社会。
除此之外,华文媒体常善于利用一些字句来煽动华人,这种方式对于建国和爱国情操而言可说是一点帮助都没有,反倒是在破坏国家或是族群之间的和谐。现今的华文媒体可以说是越来越高明,就算它们不单刀直入的去报道一则新闻,也可以有效地运用其它方式来挑起族群之间的问题。好比如说今年1月《星洲日报》报道的白包事件,它在导语写道:“土著权威组织(Perkasa)適逢年初七人日,在甘榜峇魯蘇丹蘇萊曼俱乐部举办新春团拜,而有別於一般紅彤彤的新春团拜,该团拜现场卻是使用白色桌椅布。该组织主席拿督依布拉欣阿里或许对华人文化瞭解不深,还在现场分派 “白包” 予乐龄人士(星洲日报,2012)。在这一段导语中,《星洲日报》就采用了一些字句来煽动华人族群的情绪,例如它采用了 “有別於一般紅彤彤的新春团拜,该团拜现场却是使用白色桌椅布”,这些句子就足够激起华人族群的怒气。此外,《星洲日报》也提到拿督依布拉欣阿里 “或许” 对华人文化不了解,在现场派 “白包”。这 “或许” 两个字意味着该组织主席拿督依布拉欣阿里很有可能是有意的在派发 “白包” 给乐龄人士。此报道刊登后,就引起了华人社会,社团等对于土著的不满情绪。
此外,本地华文媒体也常使用游击策略来报道较为敏感性的新闻话题,以导至激发了华人对于其他种族的不满情绪。这一段话中,就可以明显的看到华文媒体根本没有在对马来西亚建国和爱国情操的培养起着正面影响,因为所谓的爱国情操就是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企望、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等。 但在这里,华文媒体可以说是反其道而行,在分化着族群。在马来西亚,种族、宗教、文化等敏感话题是不可触碰的禁忌。从这段话,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马来西亚的民族和谐基础是非常脆弱的,各族群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因此,各大媒体包括华文媒体在内都不会直接报道有关敏感性话题的新闻,因为如果直接或是大篇幅的报道必会受到有关当局使用内安法令、煽动法令来对付媒体。但是,大部分的华文媒体为了维护媒体的报道权和读者的知情权,常常利用游击策略来报道有关消息,借以煽动华人情绪。例子:1969年发生了种族冲突后,政府就实行了一个“新经济政策”,目的是要扶持当地的土族参与工商,以消除各族之间的经济差距,此政策实行时间为20年。但20年后,政府领导人认为土族的股权还是没有达到目标,必需继续执行,于是引起了华人的反对,因为此政策剥夺了华人公民参与工商业和教育等等的机会。过后,有一位独立民间学术机构的华人经济学家,根据股票市场、所有公司的业绩报告,统计出土族的股权已达到了45%,远远超越了30%的指标,此时更引起了土族与华族之间的骂战。在这起事件中,华文报章有的大篇幅报道,大部分采用游击策略报道,激发了华人对于土族之间的不满情绪。由此可见,华文媒体除了对国家建国和爱国情操的培养起着负面影响外,也在利用敏感话题来分化华人群体与其它种族之间的关系。
另外,在2009年我国现任首相纳吉出任后,就推出了一个大马口号 “一个马来西亚” 目的就是为了团结各大种族。何为 “一个马来西亚” 就是 “以民为本,绩效为先”。每当首相提出 “一个马来西亚”,总是能够看到华文报章充斥着 “公平、平等对待全民”、“和谐共处” 等让人感觉良好的标题(黄子伦,2010)。此时的华文媒体可说是对国家建国和爱国情操的培养起着良好的影响,因为它正在对华人宣导种族间团结的重要性,发挥了爱国情操中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企望。可惜的是,好景不常在,在短短几年的时间 “一个马来西亚” 口号开始变质。我們一直在听首相谈这些令人感觉美好的理念,可是这些理念并沒有由上至下贯彻到政府政策中,言语与行动,似乎并不同步。於是乎,一时我们陶醉在 “一个大马” 所描绘的美景中;一时我们卻又被现实中不那么 “一個大马” 的狹隘做法所惊醒(张庆禄,2012)。这种茅盾的状况也影响了人民特别是华裔族群对 “一个马来西亚” 的信任与信心。随着一个大马口号变质,华文媒体对于国家建国和爱国情操的培养也开始改变,不再像早期一样起着正面效果。华文媒体也开始纷纷报道一些不那么的 “一个大马” 的事件。如《星洲日报》报道的新闻:“国內公务员种族比例不成正比,巫裔占据总数的77.55%,古晋区国会议员張健仁认为,这与一个马來西亚政策及概念背道而驰。” (星洲日報/砂拉越,2012)。
个人看法:
根据上述提到的所有论述,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本地华文媒体对于建国和爱国情操的培养是起着负面的影响。我个人觉得,本地华文媒体不是没有发挥培养人民爱国的情操,而是其效应非常的弱,原因是因为身为海外华文媒体的它们,传播华人消息是它们最重要的作用与任务。因此,本地华文媒体为了达到他们的任务如传播华人消息、维护华人的利益等,就经常的在报章上报导一些其它种族对于华人族群不平等对待的事件,所以造成了华人与其它族群无法融恰的相处。此外,也造成它们没有办法好好的发挥对于建国和爱国情操培养的功效,因为它们都只专注在于本身的作用与任务方面。
除此之外,我也觉得本地华文媒体是为了避免华人族群被 ‘同化’ 的命运,于是就经常报道一些华人文化方面的讯息以加强华人对于本身的意识。因此,在华人族群大量接收华人文化方面的消息时,就会逐渐的强化了本身对于文化方面的意识。久而久之,造成了华人无法接受其它的族群。从这点看的出,华文媒体虽尽了它的任务,但却对建国和爱国情操的培养起了负面的影响,因为无法表现出它们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企望、对祖国的热爱和忠诚等。
结论
马来西亚华文媒体的发展可以说是越来越进步,从原本的弱小媒体演变到了当地主流媒体的一部分。话虽如此,但华文媒体对于国家建国和爱国情操的培养却是令人大失所望。华文媒体身为当地主流媒体的一部分,应该更激击的推动建国和爱国情操的培养以助国家未来的发展。
参考书目与引述
星洲日报(2012)。工委會:19日簽名蓋章‧號召社團保蘇丹街。
2012年3月5日,取自http://www.sinchew.com.my/node/236826。
李政贤(2010)。《光华日报》的中国认识。2012年3月5日,取自
http://mediamalaysia.net/?p=1204。
黄国富(2005)。族群认同建构与媒体再现
马来西亚两家华文报纸再现“华小高职事件”的论述分析 。2012年3月5日,取http://www.newera.edu.my/files/mces/xuebao2005/2005V2L3.pdf。
星洲日报(2012)。土权组织团拜派“白包”‧出席乐龄者大喊不吉利。
2012年3月5日,取自http://www.sinchew.com.my/node/235023?tid=1。
黄子伦(2010)。什么是“一个马来西亚”?2012年3月5日,取自
http://www.ehornbill.com/ehcms/index.php?option=com_content&view=article&id=750:2010-03-06-13-29-06&catid=70:2010-01-19-16-20-13&Itemid=93。
張庆祿 (2012)。貫徹“一個大馬”理念。2012年3月5日,
取自http://www.mediachinese.com/node/45911。
星洲日报/砂拉越(2012)。公務員種族比率與一馬政策背道而馳。
2012年3月5日,取自 http://mykampung.sinchew.com.my/node/180675
Subscribe to:
Posts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