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1 July 2013

胡耀森 & 陳宥靜《舞名曉族》








7 comments:

  1. 题目取得很特别!节目详尽,本土特色亦强。节目单元也足见心思,趣味至极,达成“文化大熔炉”的目标绝不是问题。XD
    不过,因是团体赛的关系,参赛者人数众多(如果没有错的话你们说过一组里至少要有10人吧?),会不会造成节目混乱、人手不足和观众审美疲劳的问题呢?
    Reply世敏

    ReplyDelete
  2. 喜欢你们的节目名字和内容很完整。其实,若非民族舞者,我们一般都对自己的民族舞蹈一知半解。你们的节目除了帮助我们认识我们民族的舞蹈,同时 也让我们认识其他民族的舞蹈文化,是一个各种族聚集的舞林盛会。
    可是,由于节目涉及不同种族,翻译、不同种族的参赛者的感受等事情都得顾及,现场会不会有些混乱?
    翊雯

    ReplyDelete
  3. 整份報告的外表因為加了過多的點綴和背景文字顏色過於花俏,讓我覺得眼花繚亂,看完以後會有種重點不知道是什麼的感覺。
    內容方面,同上兩位的問題外,我個人覺得,因為邀請不同民族,節目溝通上會有問題還有rojak式的語言,大多數的外國人甚至是中國台灣人都聽不懂或不明白的,那娛樂性就會大大的減低。我覺得比起rojak式的語言不如以幽默生動有趣的標準華語會更好。

    文伊

    ReplyDelete
  4. 感谢大家的意见^^
    由于这节目比较倾向国际化,虽然让大家感觉场面会混乱,但别忘了我们还有国际语言——英语,加上又有字幕的提供,相信观众不会混淆,只不过在后制方面需要多下功夫制作。
    至于现场的话,我们身为马来西亚的子民在三语的沟通能力是基本有的,与原住民沟通我们可以使用马来语以及英语,基本上在沟通方面是没有问题的。
    而rojak式的语言是为了与马来西亚的人民制造亲切感,吸引他们的收看,就好像我们马来西亚有malish(马来西亚式的英语)和新加坡的Singlish。或许 有些人会觉得rojak式的语言不是规范用语,教坏小朋友等等,但这毕竟是我们国家稀有的特色,这是我们多元种族文化的冲击下而产生的特色,若抹杀了它,迎合外国人的口味,那马来西亚的特色又剩下什么呢?
    至于报告上花俏的设计原本是希望可以比较吸睛,没想到弄巧反拙,这是我个人的过失,我以后会改进的。

    ReplyDelete
    Replies
    1. 忘了还有一点,参赛者10位的原因是为了要有大的场面感。我们选择的吉隆坡表演文化艺术中心是一个很大的场地,若没有足够的人数会让坐在远边的观众看不清楚表演者(小蚂蚁)。因此足够的参赛者人数是为了让现场观众看得更舒服和愉快^^

      Delete
    2. 我觉得盛大的场面感只适合用于比赛,如果录制成节目的确如你所说需要仰赖大量的后期制作…而且,通常这种大型的比赛都会有超过一个屏幕悬在舞台两旁,让远处的观众也可清晰地看到舞台上的演出,对参赛者一览无遗,所以我认为参赛者的多寡并不会影响观众对比赛的注目…
      世敏B-)

      Delete
  5. 整个最喜欢特别的舞给特别的你这单元!感觉很特别,很创意!
    参赛者条件其中一条是由10人组成,传统舞蹈虽然是一个不错的题材,但是现代年轻一代都比较倾向现代舞,谁还会注意这种比赛呢?既然较难吸引年轻人注意力,那要凑成10人为一组会不会很困难呢?再者,rojak式语言虽然会让马来西亚观众觉得亲切感,是马来西亚的特色,但是这节目既然要打出海外的是不是需要站在海外观众的角度想呢?海外观众也去会很难接受rojak式语言。

    于菱 :)

    ReplyDelete